•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服务 > 校友风采 > 正文

    郝慎超:奔跑着的青春,就是最好的安排

    发布时间:2018-11-12 来源: 浏览次数:

    127BC6

    郝慎超,社科MPA2004级校友,199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街道办事处、区委办公室、团市委、市总工会等单位工作,从事过宣传、政策研究、办公室等工作,现任济南市职工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今年社科院MPA(现在应该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院了)与山东校友联合组织的“社科MPA走进山东——提升你的卓越领导力”活动,蔡老师、白老师、康老师还有几十位山东校友参加了活动。

    第一次见到郝学长是在活动前一天的欢迎晚宴上,学长讲了当年他们求学期间的趣事——那样鲜活生动,仿佛发生在昨天。“黄埔一期”、“超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其幸运,成为“社科MPA黄埔一期”

    2004年是社科MPA第一年招生,所以2004级学长学姐们自称“社科MPA的黄埔一期”。2004级山东校友进入社科MPA也是机缘巧合,当时他们报考的是山东大学MPA,但是那一年山东的报考人数全国最多,山大的录取线也全国最高。因为当年山大的录取人数有限,而中国社科院MPA又是第一年招生,所以山东大学决定与社科MPA教育中心合作,将一部分学生录取到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同时也希望社科院的老师能够到山大教课。而作为社科MPA第一届学生,2004级也自称为“社科院MPA的黄埔一期”。“黄埔一期”除了山东的三十几名学生,还有贵州、北京的同学。刚入学时,山东的学生对到北京集中授课颇有不满,毕竟工作、家庭都在济南,但是一学期的课程下来,大家就越发觉得来社科院是幸运的,毕竟社科院的都是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既了解理基础理论,又懂得宏观政策,更掌握第一手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许多学者甚至直接参与有关政策的起草制定。这并非一所单纯高校所能比的。

    谈起往昔的学习时光,学长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学长提到,那时同学们都非常珍惜上课的机会。每次上课,年龄最长、个子最高的张兆水同学都坐到第一排,既方便跟老师课后交流,更方便把录音笔放在讲台上,全课程留存。那时不像现在,手机都能录音——录音笔还是“高科技”产品。课后大家再纷纷拷贝下来。

    令学长印象最深刻是,有的老师风趣、幽默,上课不拘泥于形式、不照本宣科,往往更引人入胜。比如讲微观经济学的夏杰长老师,专门将博弈论、囚徒困境等理论做了延伸,讲到了婚姻经济学、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超女现象”,引人入胜。被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张宇燕老师,在新生欢迎致词中讲到学习的取舍问题,“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在所有的课程选择三门的话,那就保留历史、数学和哲学,如果仅保留两门的话,就是历史和数学,如只能保留一门的话那就是历史。” 还有讲公共管理的王钦老师、讲公共政策的何帆老师等等。

    何其荣幸,感受大家风范

    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期间不只课程丰富,课外讲座也很多。而且作讲座的都是学术大家。学长提到一天去公共教室听讲座,因为去的比较早,只见一位衣着极其普通、其貌不扬的老头在和坐在前面的同学交流。讲座开始,那位老先生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后来才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后来几年的国际汇率走势恰恰证明了老师的论断。还有原社科院老师、时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的张西明老师讲《当前国际格局下的软实力构建》,从文明的冲突谈起,讲到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最后提出我们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对现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长特别感谢自己的论文导师——李培林老师。李老师时任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著作等身,是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权威。后来又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社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学长他们写毕业论文期间,正值李老师被抽调封闭起来起草中央文件,只能周末回家。李老师往往利用周末回家前,挤一些时间给他指导的几位研究生讲一讲论文。

    07年6月底学位授予仪式。毕业生都排队等待,上台接受院长、学部委员颁发证书。当时排在学长前面的一位女同学提出要换位置。学长当时还纳闷为什么要换位置,就没同意,结果等轮到学长上台的时候,才发现是陈奎元院长亲自给学长授予学位。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留下合影。

    138516

    学长认为对于公共管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一种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尤其是公权力和私权力分界意识。学习过公共管理知识的公职人员在接触或学习一些政策的时候,比其他人理解更快、更易掌握。当然,三年的学习时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挚友、名师,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聚在一起,分享各自工作的案例,思想交流碰撞,将学习的公共管理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这种影响应该是长久的、潜移默化的,也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何其幸运,奔跑着的青春就是最好的安排

    从最基层的街道,到区直部门,再到市直部门。参加工作的20年里,学长在多个岗位辗转。2014年,学长服从组织需要,从机关调任现在单位的负责人。这是由四家单位合并而成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六十余人,离退休人员一百三十多人,长期人心涣散,遗留问题众多。作为负责人,既需要推动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又亟需解决各种长期遗留问题,更需要协调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学长没有当逃兵、勇敢面对棘手的境况,尽快完成从机关中层到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角色转变。从上班签到、组织集体学习着手,到工作建章立制、想办法开展活动,再到以蚂蚁啃骨的精神推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学长带着单位一班人凝心聚力、爬坡过槛,单位逐步迈入正轨。许多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更不愿意去触碰的事情,也在上级的帮助支持下,一一破解。回想起来,这五年经历的事情最多,但也收获最大、成长最快。如果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一些磨砺和挫折,那么遇到挫折的节点,并非越早越好,也绝不是越晚越好。对于学长来讲,恰恰现在经历的这些磨砺和挫折,成为他始终奔跑的动力。而奔跑着的青春,就是最好的安排。竹子用4年的时间仅仅长3厘米,但是第五年开始每周生长30厘米,五周时间就长到15米。于学长来讲,正是前面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砺,才多了一些如今的淡定和从容。

    采访、撰稿:卢海静

    上一篇:社科MPA校友杨如军荣登“中国好人榜”

    下一篇:知识产权海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