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规范与发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何辉主持会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何辉主持,《中国社会组织报告》执行主编、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蔡礼强代表课题组进行主题介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规范与发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在致辞中指出,以蓝皮书为代表的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社会组织蓝皮书的编写团队,整合各界的力量参与社会组织研究,为社会组织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成果与学术成果。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学东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工作,北京市的多样化需求对北京市社会组织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蔡礼强做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蔡礼强代表课题组对《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做主题报告。
蔡礼强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严字当头,体现在打击非法组织、清理规范和排查整治、年检年报审核处罚、监管力度、注册和审核把关之严都是近20年前所未有。伴随着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组织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高速度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为促进社会组织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提出了若干建议。
针对政府的建议:1、从治理体系高度认识社会组织的定位与作用;2、登记管理条例应全面理解中央精神并对接上位法;3、鼓励地方试点探索;4、辩证处理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几对关系;5、加大登记管理部门力量;6、改进日常监管和执法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7、开展党建符合特点、注重实效;8、进一步加大各项支持;9、提升社会组织数据质量;10、制度性、结构性纳入”一带一路“整体规划。
针对社会组织的建议:1、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范围内规范运行;2、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力度,重视自身信用;3、明确使命愿景,坚守正确价值观;4、提升专业化能力,打造品牌项目;5、自觉接受主动加强党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陈承新就《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组织》作专题报告,指出随着40年改革开放,乡村的传统社会结构也在流变和调整。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社会组织带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乡村社会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组织问题,少小散,独立性弱;制度问题,参与乡村振兴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脱节;境外社会组织的规范不健全;与村民和政府互动不足,认知有限等。
北京知诚会社会组织财税专委会主任叶龙就《慈善组织税收优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专题报告,从慈善组织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大多数慈善组织不知道如何去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并呼吁政府有关部门、慈善组织自身,以及学界研究的组织,一起来共同完善组织的税制体系,让慈善组织的税制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助推器。
南都基金会助理秘书长赖佐夫就《公益产品规模化:基于中国好公益平台的探索》作专题报告,并提出中国好公益平台面临的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组织怎么样进行公益产品的复制;第二个问题是作为资助方基金会怎么来帮助支持型社会组织进行公益产品的规模化组织。
交流研讨环节
专题一:如何看待监管与发展的关系
专题研讨
本专题由《中国社会组织报告》副主编、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彤武主持,研讨嘉宾有:北京市市委社会工委、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中心高学东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李健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陈涛副院长,古村之友汤敏理事长,北京公益发展促进会卢玲副会长。
徐彤武提出了三个问题:对社会组织监管的最大难点在哪?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从监管方和被监管方来看,如何构建伙伴关系,使中国社会组织可持续?
高学东认为,社会组织监管的难点在于,业务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政部门内部监管职责不清,认识不明;二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问题,内部选举、规章制度不规范;三是民政部门的监管手段和监管理念还跟不上中央对于监管的要求和社会组织发展的形势。
汤敏认为,目前的社会组织遇到巨大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并指出在互联网等创新领域中,出现了慈善法不能理解的组织形态,慈善法不足以应对很多新型的社会慈善形式。互助所产生的慈善救助效果远远大于援助。
卢玲认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发展之间不是背离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政府的监管是对社会组织发展的规范。她指出很多社会组织存在能力不足、理解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以致于社会组织并没有享受到政策。建议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要建立一个通道,作为解决监管和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缓冲带。
李健认为,中国政府的文件中没有出现“伙伴关系”的提法,政府更多是提的党委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区管理理念的差异影响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相关政府关注领域的服务,获得政府的扶持。这一切均将需要制度保障。
陈涛指出,监管具有地方差异,时间差异,和情景差异。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之前以数量为发展导向,以后将以提升社会组织的质量为导向。并提出如何理解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如何建立合适的体制和机制、如何确定监管的尺度,均将是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专题二:社会组织支持平台的角色与作用
专题研讨
本专题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主持,研讨嘉宾有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民政局社会组织处李庆华副调研员,南都公益基金会彭艳妮秘书长,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吕全斌秘书长、北京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业务总监孔丽华,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项目总监刘倩。
马教授表示,希望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细胞,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并提出了三个问题:支持型社会组织和被支持社会组织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支持型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空间?支持性型社会组织如何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李庆华从自身工作经历谈及社会组织支持平台的角色与作用,指出了几点矛盾:一是社会组织注册登记难,与社会组织发展实际不符;二是社会组织供给能力与社区居民需求不匹配;三是社会组织自身目标定位与社会组织的能力不适应;四是传统的社会组织支持平台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要求不适应。
彭艳妮认为,支持型的组织的需求和能力是不匹配的,很多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功能方面需要其他组织提供帮助,在很多方面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支持型社会组织本身也是需要支持的。
吕全斌就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给出三个建议,第一是孵化培育,资源对接;第二是能力提升;第三是行业监管,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孔丽华提出我国支持型社会组织处于刚刚发展起来的阶段。作为支持型社会组织首先有意识的了解社区的真正需求,这样便于支持社会组织去解决问题;其次,支持型社会组织也需要发展,资源来源多样化,需要政府、基金会、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第三,支持型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专业性,与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是一种伙伴关系,服务型社会组织会有意愿反哺支持型社会组织。
刘倩就北京协作者承接运营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市级支持平台的功能进行介绍,一是基础型服务;二是培育孵化和能力建设;三是开设协作者课堂。她分享说服务型组织在各自服务领域具有的专业性是不可替代的,支持型组织的作用是挖掘更多优秀的服务型组织,搭建平台促进组织间的交流和资源对接。
最后,主持人何辉作总结,感谢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呼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呼吁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期待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中国社会组织稳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