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承办2023年政治学学术年会 “公共政策与中国之治”平行会议

    发布时间:2023-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4765BF

    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的2023年学术年会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11月4日至5日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联合承办。我院负责筹备并联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具体承担“公共政策与中国之治”平行会议的举办工作。

    6E067

    我院执行院长蔡礼强教授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夏志强教授共同担任“公共政策与中国之治”平行会议的联合召集人,并在会议开始时向各位参会专家介绍了这个平行会议的主题与思考缘由,感谢参加这个平行会议的众多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本场平行会议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中国之治与治理之道、中国之治与政府政策。

    3F5F36

    夏志强教授、蔡礼强教授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周平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民族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及其构建》,他提出:要以对民族问题整体性治理的简述讨论,来回应本会议“中国之治”的主题,并着重分析了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基本构架、民族问题长期采取针对性治理、民族问题治理的调整及其挑战、民族问题需要转向整体性治理四个核心问题。

    4B5330

    周平教授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井安研究员分享的主题是《技术治理与科层组织动员——以西南两市(州)公共服务供给为观察》,他提出:当前研究容易将技术治理的目标引向并单一化为优化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关系,这可能遮蔽了技术在社会治理其他领域发挥的作用,也就难于对技术治理在基层治理中的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需要在技术与治理之间,通过引入组织这一分析变量,为“技术治理”的学理分析,拓展一个解释框架。

    3DCA79

    陈井安研究员

    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她在报告中讨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和重点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治理的方向明、主义真、本源清、根基稳。必须坚定不移将中国特色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效能,推动中国之治走向大国善治。

    379019

    姜晓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历史演进、变迁特征与未来走向》,他指出: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五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特征与未来走向,结合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点问题,并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努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414010

    吴建南教授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雷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基于数字技术支持的小区物业管理协商议事》,他提出:传统的“中心型”的物业管理模式面临难以跳脱的“周期律危机”,桎梏着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他总结了四条关键发现:一是三年的疫情防控打通了数字化协商议事智慧终端设备全民使用最后一公里;二是而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倾向和管理户数的增加难以组织真正的居民自治;三是小区业主面临陌生人社会问题;四是数字化的业主协商需要建立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法律支持。

    39CA3F

    张雷教授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教授分享的主题是《ChatGPT影响国际数据生态安全的机理与中国治理方案》,她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方面的内容单独成章,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的原则。因此,强化对 Chat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衍生的社会运行模式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的动态性、持续性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家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进而捍卫国家数据主权安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A9BBB

    余丽教授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政策过程中的责任陷阱及其跨越》,他指出政策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议题,并对责任陷阱的定义和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他提到要跨越政策过程中的“责任陷阱”,一是政策制定环节真正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治理“精度”;二是政策执行环节要落实、保障,提升治理“效度”;三是政策执行环节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四是政策监督环节完善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参与。

    5AE451

    张贤明教授

    集美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黄新华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建构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承载社会价值分配功能的重要治理工具,加快构建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深刻把握规范性政策过程研究与实证性政策分析研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实现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的双向奔赴。在概念、理论与方法的统合中,建构科学化、本土化、系统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在服务和促进善治中国的同时,为国际公共政策研究贡献中国理论与中国智慧。

    808A78

    黄新华教授(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贠杰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也应该从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公共管理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研究的科学化、本土化和国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有效的学科支撑。

    3E60A7

    贠杰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势能”与趋势》,他指出: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政策过程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通过案例分析,依托“党的领导在场”,公共政策也相应获得更高的政治意义和核心目标。在“政治势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下,一定程度上展现中国式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功能、制度、体系。“政治势能”的这一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十年来中国公共政策的成效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39D507

    贺东航教授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行政评论》主编朱亚鹏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政治意愿:理解中国政治和政策过程的新视角》,他指出:政治意愿是理解我国政治的重要视角,是理解我国国家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背景下,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是政治承诺的核心,推动了政府的持续承诺和政策和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自下而上的政治意愿和自下而上的公众意愿的契合是中国制度背景下政治意愿的显著特征。政治意愿的视角弥补了过往研究仅仅关注能力维度的不足。强大的政治意愿是中国之治的重要特征,也是解释中国之治的重要视角。

    5BBAA5

    朱亚鹏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宋雄伟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共产党政策过程的耦合与发展》,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属性、政策结构、政策面向、政策原则与政策品质相互贯通,提供政策属性政治价值支撑,夯实“一核多元”政策结构,贯通“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以及持续促进政策治理效能高效。

    759540

    宋雄伟教授(中)

    第三部分:中国之治与治理之道

    《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辑胡元梓研究员分享的主题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中心主义问题》,他与在座的各位与会成员进行了学术有关的话题研讨,其中提到了学术研讨、学科建设等话题。同时还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与讨论,为真问题、基本概念讲真话,倡导和呼吁众学者全心全意做真学问。

    338FA7

    胡元梓研究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杨龙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之治:引领性与回应性的匹配》,他指出:一个国家在发展和治理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两个能力:回应性和引领性。他基于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发展和治理的简要回顾,分析中国之治中引领性和回应性的动态关系,并提出了四个国家治理中引领性和回应性实现平衡的重要路径。

    35C00A

    杨龙教授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地方叙事》,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路径选择。增强中国发展的道路自觉必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外经贸大省,要勇于在中国式现代化大盘中勇挑大梁。

    40A67B

    陈潭教授(右)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秦国民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机理》,他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由两个主体所决定:一方面,数字技术自身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体现了工具逻辑;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数字技术之间形成了深度的耦合和嵌入,体现了其价值逻辑。

    39F05D秦国民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收入划分、财政激励与我国预算资源配置》,他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占比下降、社会民生支出上升,以人民为中心的预算资源配置导向更加凸显。我们要关注不同类别支出结构调整的差异逻辑,更加注重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新时代推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中的作用。

    3B8009

    李明教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敬尧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县域治道变革:解开城乡融合发展之结》,他首先为作为改革主场空间的县域作了一幅“画像”,指出县域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症结”,深刻剖析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所在;最后,给出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靶向”,通过治理单元调整、产权交易平台等五大“抓手”,解开城乡融合发展之结。

    37DF98

    王敬尧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系系主任黄忠华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土地配置政策与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优化土地配置政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能否畅通配置和流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要素能否充分释放潜能和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以三个问题作为讨论的切入口并给出了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实践案例。最后,给出了促进土地要素配置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3382E8

    黄忠华教授

    第四部分:中国之治与政府政策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层政府负担消解路径研究》,他指出:破解基层政府负担过重问题的重点在于确保基层政府权威的完整性相应的治理思路是构建轴心辐射式治理,即在党的领导下,作为地方治理轴心的一级政府,具有相对完整的权威,辐射辖区内其他治理主体,调动它们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具体进路包括但不限于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轴心统领轴心、撬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双向集约化考核等机制。

    33C040

    周振超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谢新水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从AI换脸看数智时代人的数字化问题及其监管政策走向》,他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权利的扩散,脸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相继出现。 对人工智能技术而言,包容审慎依然是重要的监管策略,但禁止非法AI换脸有重要的治理价值。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元宇宙数字人的活跃,促使人的数字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凸显了出来,如何监管各类数字人,成为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33925E

    谢新水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芳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把“政策结构”带回执行过程——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例》,她长期关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的政策有效执行问题,通过对于一项政策过程的追踪与描述,提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中间层”,并通过政策竞争与发包的理论讨论,得出在广泛讨论“政策网络”的今天“政策结构”依旧具有其现实意义,结构是网络形成的基础的结果。

    37B31A

    吕芳教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范逢春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国家治理场域中的“逆治理”:实践形态与生成机理》,他指出: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次结构性再造与系统性更新,“治理自觉”与“善治导向”是国家治理的“治理”面孔。针对所发生的“逆治理”现象,一是要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推动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基层逻辑等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三是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同向发力;四是发挥理性治理要素与情感治理要素的不同作用。

    34CFE8

    范逢春教授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储建国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民主过程:道心与人心之间》,他指出:中国有深厚的民主传统,民主过程的逻辑起点是“天视民视”,选人的过程是“选贤与能”,决策的过程是“询于刍荛”“善钧从众”“相防过误”,监督的过程是“谏议监察”“击鼓言事”。如果要对此过程的特征做出更精练的概括,那就是“民心政治”的两种过程,一种是“道心”政治过程,一种是“人心”政治过程。前者更多地指实现人民长远利益的过程,后者更多地指满足人民即时利益的过程,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3DFE0B

    储建国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崔晶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基层政策创造性执行的发生逻辑与内在机制研究》,她从目前基层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入手,选择了Y村基层治理制度与工具的创新探索进行研究,发现基层政策创造性执行的发生逻辑与转化机制,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基层政策执行,既不是松散的也不是紧密关联的,既不是简约的也不是繁复的,而是在紧密与松散变换间的动态调适与修复博弈过程。

    3C06B3

    崔晶教授

    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荣娟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治理创新视角下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演进》,她首先从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对职能、新使命和责任进行了阐述,其次详细分析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探索与创新,最后立足于新时代,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提出了四点展望。

    3F4195

    李荣娟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竺松副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政治财富与体制韧性:党的老干部及其制度》,他首先对老干部及其制度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研究缘由并且规范地整理了现有研究和体制演进。紧接着为老干部参与政治的中国叙事进行了说明,强调了老干部对中国政治和治理的意义,最后在体制韧性的角度对老干部体制进行了再审视。

    35BA48

    杨竺松副教授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徐晞教授《“后脱钩时代”中国政会关系的比较与思考》,她首先指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让行业协会商会回归本原、依法自治、发挥应有作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随后运用三个案例,从当前政会关系切入,尝试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分析不同类型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的政会关系。

    3FC816

    晞教授

    我院承办的这次平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彩纷呈、金句频出。我院执行院长蔡礼强教授代表“公共政策与中国之治”平行会议向大会总结报告时概括了会议研讨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本次研讨具有理论高度,姜晓萍教授、黄新华教授、周平教授、张贤明教授等人的发言具有很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二是本次研讨具有思想深度,胡元梓教授、杨龙教授、贺东航教授等人的发言具有独到的深入思考;三是本次研讨具有实证厚度,吴建南教授、张雷教授、陈井安研究员等人的发言建立在扎实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本土化的治理实践经验;四是本次研讨具有情感温度,参与本次研讨的各位专家对研讨交流高度重视,对改善治理促进善治孜孜以求,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扎实实推动了本土化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不断进步。

    5E3A05

    蔡礼强教授

    上一篇:我院柴宝勇教授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专访,解读“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下一篇:我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教授带领学院多位师生参加中国政治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