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30年了,但它留给世界政治的震撼和反思仍在持续。很多人至今还在追问,当年那个看似铜墙铁壁、万无一失的苏联体制,为何如此轻易地松垮倒塌了。对于这道历史谜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冷静而理性的人来说,重要的是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汲取深刻的教训。现在看来,这些经验和教训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战斗力是一个历史性大问题。
组织战斗力是历史性大问题
纵观苏联发展历程,列宁时期依靠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无比热情。斯大林时期依靠铁的纪律督促人民保家卫国。但在此之后,苏联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相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所谓“发达社会主义”的口号,苏联变得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社会进入了“停滞状态”:老办法、老套路,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盛行。苏联错过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也节节败退。
苏联后期,针对如何走出社会的“停滞状态”、如何破除改革的“阻碍机制”,当时苏联经济学、社会学院士们发表大量研究成果,创造不少新名词,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国家对“人的因素”的重视,激发干部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惜终究没能重现卫国战争前“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情景,也没能唤回苏联社会曾经高扬的劳动光荣和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如何有效释放社会活力、激发党员干部战斗力,成了苏联没能解决的大问题。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有效解决了这个大问题,调动起了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正是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发挥首创精神的结晶。
广大干部群众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参与者、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如今,我们又站在新起点上。新时期、新任务、新伟业,更需依靠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更需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无穷的创造力。上下合力,无坚不摧。要相信广大干部群众,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如何激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面对当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有效应对境内外各种严峻挑战,必须凝心聚力、集中精力谋发展。上下齐心,其利断金。激发全党特别是一线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分重要。要充分信任,充分授权,让基层一线干部在工作中有满足感、在奋斗中有成就感。只有政策有温度、管理有弹性,才能提升制度韧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制度蕴藏的无穷动力。
激发一线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关键要从改变上级领导机关的作风开始。下级的形式主义根源于上级的功利主义和官僚作风。正所谓上行下效,上面虚张声势,下面就可能会花拳绣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上级领导机关应力戒好大喜功、好高骛远,警惕“高级黑”“低级红”,而应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善于总揽全局、长远谋划。力戒权力叠床架屋,防止全能主义和大包大揽。
好钢用在刀刃上。鼓励领导干部谋大事、看长远、抓关键,而不是事无巨细,一竿子插到底,重拾行政命令和运动式管理老套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待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不能“权力上缴,责任下压”。要给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相应的自主权,做到责权相符,给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和时间。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现在是强问责、弱表扬,有约束、无激励。现在干事要“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但想让一线干部解难题、谋发展、干事业,就不能吹毛求疵、处处设卡,让其缩手缩脚、无所适从。要给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干部“上保险”,构建真正管用的容错机制和褒奖激励机制,让战斗在改革发展一线的基层干部有奔头、有干劲儿。
激发一线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关键是防止上级领导的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主观主义和命令式往往导致政出多门,部门间协调不够,政策相互抵触,结果让基层组织无所适从。上级部门为转嫁责任,层层压力传导,结果造成“动力抵消”,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成了“出气筒、垫脚板”。
要用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思维代替命令主义、唯我独尊和简单粗暴。批评下级应就事论事,不能随便上纲上线。动辄问责、问责泛化、过度追责,都会挫伤基层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要鼓励失责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前进;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努力形成你追我赶、敢为人先的干事风气。
在具体实践中,刚柔相济、奖罚分明极为重要,而其根本在于掌握好管理监督基层干部的力度。有的地方和部门搞“责任甩锅”,把问责当作自己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喜欢装“栏杆”、安“笼子”、装“探头”。一些干部反映说,如今干工作,像是被戴着枷锁在笼子里跳舞。
对一线干部,即要画红线、立规矩,要求他们在政治问题上站稳立场,又要在具体工作中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闯敢干。不能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在权责不匹配、纪律高压且层层传导下,行政末梢的责任主体容易忧恐出事,害怕承担责任。这就需要上级领导机构合理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科学决策,精准施策,靶向问责,少些约束性、审核类、管制类的考核指标,避免一些考核和处理措施过多、过严。部署工作,少些不计成本的轰轰烈烈,多些滋养万物润物无声。
激发一线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信任关爱干部和维护好各级组织的威信同样重要。提高全党战斗力的实现,取决于各级党组织的威信。一线干部如果在工作中灰溜溜,甚至灰头土脸,是很难有力气、有精神面对困难、敢打敢拼的。当前一些地方干部队伍中存在一种既不被上面信任,又被周围怀疑、被群众无视的焦虑心态。一些基层干部吐露心声:与物质上的收入相比,他们有时更看重被认可和尊重,精神和心理上的收获与平衡极为重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严峻挑战,一线干部和基层组织站在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前列。有着过去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加上当下全党范围内的不断学习和调适,相信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更担当、善作为,不断增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真本领。希望新时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改革和发展一线的“改革家、实干家”。让更多干部走出舒适的课堂、会堂、讲堂,敢于投身社会实践,经历大风大浪,勇于在国内外斗争和博弈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凝聚全党上下的向心力,激发全党各级组织的战斗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