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张树华:坚持人民至上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1-29 来源:中国社科网 浏览次数:

    undefined

    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政治学研究》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作用。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激励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治理动力与活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依靠人民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下,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观明确的是根本立场、根本价值、根本观念,关系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方向道路、民族的前途命运。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人民观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篇章。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人民观念,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

    发展为了人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惠民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一是要充分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建立更完备的制度体系与政策措施,重点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多元群体就业,对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脱贫家庭等困难人员兜底帮扶。二是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新人口形势下充分发展银发经济、养老金融、养老服务,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当前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驱动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生成主动性内生性发展动力。

    奋进新时代,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经济形势下,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在意、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与重大问题,以惠民生暖民心聚民意的好政策好举措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创美好生活。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发展为先,治理为要。坚持人民至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找准做好工作的契入点、着力点、突破点、发展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蓬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科技转型,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更有效和更高效的制度安排与发展力量造福人民生活。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导向的发展凝聚人,以及时有效的好政策吸引人,以改革发展的成果温暖人,以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治道凝聚人。只有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尊重与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民利,得民心。《管子·治国》写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论语·尧曰》更是点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唯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方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当前,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重点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共创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扎实落实好人民群众念之盼之愁之的若干问题,以一揽子好政策好举措循序渐进改善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难题。近三千年前,中国便有了民为政本的思想,其诞生之初,就深切关注民生,提出了生民、富民、恤民、救民、保民、安民等概念。《论语·颜渊》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晏子春秋·内篇》写道,“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无不阐释着以民为本,重视民意才能安国兴邦的治国理政思想。

    共创美好生活

    新形势新变局下,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减震器”、缓和社会问题矛盾的“解压阀”、助力群众生活幸福美好的“润滑剂”。要遵循和践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以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治理的长期性有效性机制,推动法治、德治、智治、自治结合,共创美好生活新愿景。

    当前,以北京市为主体的超大城市治理接诉即办改革持续推进,从“工作体系”到“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了全面“听民声—解问题—找办法—改政策—变职能—全治理—优服务”的循环化、体系化运行机制。将党的领导优势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的强大动能与原生力量,从点、线、面、体进行全新的维度迭代与升级,实现了从平面的、线性的、单向的工作模式到立体的、多维的、双向的治理体系。坚持质量为先,一体化推进,提升“主动治理”的制度性水平,既能全面接诊,又能整体预防,还能实现精准聚焦,主动有为,接诉即办已成为北京市进一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以12345市民热线为标识的接诉即办改革折射了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体系性变革,展示了中国之治的首都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科学完善制度体系,畅通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持续不断的“热线端”,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这是回应性政府的鲜明体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接诉即办的升级版就是通过主动治理破解社会治理与城市治理的综合难题,带动各级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综合提升。

    听民声、聚民意、汇民智、解民忧、顺民心。12345接诉即办平台密切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了社会治理的回应性、时效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坚持人民至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没有终点站与最终章,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与新章节。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让人民生活幸福为初心使命,不断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突破难点、强调重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走出一条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上一篇:张树华:自立自强、以高质量成果建构中国政治学

    下一篇:张树华、杨抗抗: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