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侯波:以大历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新中国75年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3期 浏览次数:

    侯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创新政策等。

    [摘 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客观、科学系统总结75年新中国史的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治国理政新鲜经验放在新中国75年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贯通总结,更有助于我们从新中国发展史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使全体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以最大的政治清醒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

    [关键词] 大历史观 新中国成立75年 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每到重大关头和关键节点,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昂首阔步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75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75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强调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客观、科学系统总结75年新中国史的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更有助于我们从新中国发展史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使全体中国人民更好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最大的政治清醒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

    一、既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又要把新时代以来的新鲜经验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贯通起来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指出,“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国史,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当前,新中国发展已经走过75年辉煌历程,使我们有了能在相对较长的时空周期中回顾总结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经验的客观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果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了新的台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我们有了站在新中国75年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新高度,通盘审视和贯通总结这75年历史的主观条件。基于以上客观和主观条件,我们应当充分把握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鲜经验放在新中国75年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贯通总结。

    一是全面总结新时代十多年来伟大变革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刻认识新时代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的新鲜经验,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例如,从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指导党的建设和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伟大实践,实现了新中国史上全面从严治党领导体制、战略目标、组织体系和责任机制的整体性重塑。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两个确立”,解决了党的建设最为根本的“核心”和“指导思想”两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202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一系列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境界。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一步;在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为全球经济复苏发挥动力源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作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一体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 “天眼”探空、“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奋斗者”号完成载人万米深潜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年我国排名第11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日益彰显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卓越理论品质,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壮阔实践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分别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是新中国史上开启新时期的分界线。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主观臆造、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趋势,综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历史性变化,做出的重大政治论断。首先,从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看,新时代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发展成就在量的积累上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发展成果汇集在质的方面的跃升。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最显著特征,可以通过自身发展的变化、中国与时代的关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三个方面来展现,即: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取得了从走向世界、走近世界到影响世界的伟大转变。其次,从国际形势变化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相互激荡,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加复杂,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连在一起;同时世界无序化、阵营化和局部对抗化风险上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超预期因素积聚,数字鸿沟、气候变化、跨国犯罪、信用危机、重大传染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建设性倡议和稳定性作用,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再次,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其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导向起到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普遍需要的实质和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更高标准,而且在公平正义、法治民主、社会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丰富,我们必须坚持把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总之,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我国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这个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时代的时间逻辑虽然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紧密相联,但它同时又开启了新中国史上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三是正确认识新时代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以上重要论断告诉我们,总结新中国史历史经验,必须从整体上明晰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历史,同时注重每个历史阶段与其他历史阶段的演进逻辑,重点把握好新时代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的新鲜经验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贯通起来总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把历史经验总结得更加科学完整、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看得更加全面透彻,才能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只有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更好运用历史规律。我们要用普遍联系、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通总结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二、既要按领域做好专门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要归纳提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般性规律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十分注重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不断开拓进取。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指出,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 以上论述深刻表明,我们要发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及时全面总结新中国史发展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特殊与一般、历史与未来三方面相结合,更深入探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推进的各项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砥砺前进的底气和勇气。

    因此,在面对新中国75年全面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总结时,我们应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以系统、专业、彻底的视角建构历史理论逻辑,积极从学科领域和所擅长的研究方向,如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生态文明史等角度,以大历史观把握新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不断明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努力为增强全民族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夯实基础。

    例如,关于专门史领域的经验总结,以科学归纳75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的历史经验为例。首先需要回答的就是新中国75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本质和主题主线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科学总结新中国75年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根本遵循。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时间分界线,依次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并先后概括为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此外,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8.9万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为成功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另一方面,75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点领域的关键性制度,有力激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本质和主题主线至少有三方面:一是遵循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持续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基础能力,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前提。二是提出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发展史和社会进步史上的中国奇迹。三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制度体系,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世界独有的既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又确保对外开放与总体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对于专门史领域的历史经验研究,我们除了专题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各方面的发展经验;更需要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认识真理的过程,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发展经验的主流本质和主题主线基础上,归纳出一般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治国理政规律,提炼出合乎新时代中国发展逻辑的理论遵循,并将其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决策遵循,真正从奋斗经验和曲折经历中获取前进的智慧与动力,不断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推向前进。

    例如,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概括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 “十条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既全面总结了百年党史的奋斗经验,又重点突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鲜经验,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总结经验、敢于开拓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人民历史主体性与价值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全局性经验升华,更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十条历史经验”的示范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维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所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且有利于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党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对于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更加坚定自觉地奋斗具有强大的现实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别总结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的历史经验时,要主动地为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全局性的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研究提供史料素材和实践案例,有目的地为回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学理支撑和学术支撑。同时,我们也要领悟到,充分运用提炼升华的一般性治国理政规律分析历史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更有助于人们在螺旋式上升的真理认识过程中,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的历史经验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既要总结好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又要放在全球视野和国际话语体系中分享中国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呼唤更加强劲。“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情发展的准确判断,以宏阔的战略眼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与积极践行,凝聚起了各国人民期盼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经过75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已成为国际上更具影响力、引领力、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和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重要建设者和突出贡献者。这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成功避免了国际社会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经常遇到的“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困境,新中国成立75年所取得的治国理政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发展的新鲜经验,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立足全球视野,向世界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发展奇迹背后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一是讲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面对动态变化的发展特征和致贫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救济扶贫、开发扶贫和精准扶贫战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突出位置,并将精准扶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制定一系列超常规政策制度、构建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圆满取得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人类反贫困奇迹。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诸多值得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的新鲜经验,例如,在扶贫机制上,强调更好统筹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因地制宜促进产业振兴和帮助贫困人口就业,以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在扶贫目标上,注重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更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方式上,由“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有效提高各地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可以说,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的成效,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战胜贫困增添了信心动力、树立了示范榜样、提供了参考借鉴。

    二是讲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治理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借鉴具有重要价值,是因为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拥有类似的发展目标、面临共同的困难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为破除发展瓶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不断提升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面向全球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等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重要国际会议场合和主流媒体讲好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故事,通过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高层次专家学术交流等总结好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

    三是讲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面对当今世界依然以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为主的全球治理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胸怀天下担当、把握时代大势的政治智慧,先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和地区冲突的斡旋调停,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确定性。为此,我们要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议题设置权和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更好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理念和行动价值,为团结更多国家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而不懈努力。

    总之,我们在总结新中国75年历史经验时,要坚持全人类发展视野和国际战略思维,着力把中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积极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进行理论化概括、系统化总结、知识化表述,加快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体现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文化特征,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西方逻辑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最大程度将中国的发展理念、治理经验、和平主张融入中国故事中,在国际舞台上更客观地诠释好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出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中国智慧的积极成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3期

    上一篇:王炳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价值逻辑

    下一篇:江小涓: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三组关系更好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