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讲座回顾|任军锋:修昔底德与亚西比徳

    发布时间:2021-06-22 来源: 浏览次数:

     

    任军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以修昔底德和托克维尔为轴心的西方政治传统的古-今之变、美利坚从立国到南北战争的政治理论。代表著作:《帝国的兴衰》《民德与民治》《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修昔底德的路标》(2021即出),译著有《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寡头统治铁律》《政治科学要义》《半主权的人民》等。主要开设课程有修昔底德战争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西方政治史、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等。曾被评为复旦大学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曾担任2016年第八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授课导师,2018年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

    2021年6月20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经典读书会”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老师。任老师讲座的主题是“修昔底德与亚西比徳”。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姚啸宇老师主持。

    讲座主要围绕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展开。任老师首先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不仅可以作为一部历史著述,而且是一部带有典范意义的政治理论著作。修昔底德透过古典希腊世界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对政治世界的本相、帝国兴衰的因缘、文明蜕变的机理,做了极为生动的揭示,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讲座以修昔底德笔下的亚西比徳(Alcibiades,又译 阿尔喀比亚德)为切入点,任老师指出,亚西比徳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修昔底德笔下的亚西比徳曾是古典希腊世界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哲人的最高典范。苏格拉底与亚西比徳,这对西方历史上的著名师徒,分别在西方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可以说举足轻重,影响深远,两人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生遭际,令后来人回味无穷,念兹在兹。将亚西比徳与苏格拉底对观,能够为我们思考政治人和哲人、权力与正义,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内在张力,提供更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感的思想“借镜”。

    在修昔底德笔下,亚西比徳是其着力刻画的政治家,是雅典帝国由盛走衰的关键人物。作为苏格拉底的著名弟子,亚西比徳还是柏拉图哲学对话尤其是《会饮篇》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说,亚西比徳是衔接修昔底德与柏拉图、政治史与政治哲学、西方政治理论与哲学思想这两种小传统之间的枢纽。亚西比徳完全可以作为认识西方大传统再合适不过的切入点。

    任老师首先简要回顾了修昔底德与亚西比徳各自的生平履历,希波战争期间及之后希腊世界的分崩离析,战后东地中海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雅典帝国的迅速崛起,斯巴达与雅典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典人对希波战争的情感记忆,等等。

    就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述语境,任老师将其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希波战争之后三十年雅典帝国的强势崛起(前480/450);二是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略互信的不断式微;三是古典希腊世界从文化民族走向政治民族的重要契机;四是雅典人在希波战争之后年代在希腊世界建立新帝国秩序的战略雄心。

    就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远影响,修昔底德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规模空前,旷日持久,给整个希腊世界带来的灾难既深且重,城邦内部的撕裂登峰造极,阶级仇恨,同胞相残,不择手段,人祸之上又伴随天灾,更是雪上加霜。强者可以任性,弱者只能认命,权势欲不断消解希腊人的秩序观念,颠覆他们的道德信仰。如果说柏拉图意在揭露希腊文明精神的朽坏,那么,修昔底德则志在诊断希腊世界正在罹患的“政治病灶”。

    关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文本结构,任老师指出,深入把握修昔底德的著述主旨,首先需要理清文本的叙事脉络,抓住修昔底德基本的问题线索。修昔底德与现代实证史学存在显著差异,战争史绝不是所谓客观历史资料的简单罗列。修昔底德有着极强的创作欲。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形式到主题,修昔底德战争叙事渗透着沉郁的悲剧母题,创造性地将希腊悲剧的笔法运用于历史著述当中,文本熔史诗、悲剧、哲学、历史学、修辞学、伦理学、政治学于一炉,是涵括西方古典政治传统的一部百科全书。

    贯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前六卷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伯里克利时代”(前461-前429)与“后伯里克利时代”(前429-前404)的彼此对衬。其中,后伯里克利时代可进一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尼西阿斯与克里昂两个权势人物之间的权力角逐为轴心的1.0阶段;以及继之而起的以尼西阿斯与亚西比徳权力角逐为轴心的2.0阶段。后伯里克利时代的这两轮权力角逐或者说党争,烈度不断升级,终至于白热化,其对雅典帝国事业的破坏性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接着,任老师梳理了以克里昂与尼西阿斯之间权力角逐为轴心的第一轮雅典党争,即派娄斯战役(前425/424)、安菲波里战役(前422/421)、《尼西阿斯和约》(前421)。以亚西比徳与尼西阿斯之间的权力角逐为轴心的第二轮雅典党争,在帝国事业至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雅典统治集团内部因政见分歧,进而演化为不共戴天的路线之争。透过对修昔底德文本的细致解读,任老师揭示了亚西比徳的政敌们为彻底搞垮亚西比徳,如何机关算尽,为亚西比徳精心布设了三道“陷阱”,三道陷阱一道比一道深,使得亚西比徳纵有三头六臂,也逃无可逃:在西西里远征军出征前夕,他们为亚西比徳“度身定制”了赫耳墨斯石像损毁案,故意拖延审判,力促亚西比徳尽快领兵出征;利用雅典人由来已久的“恐僭”情绪,趁亚西比徳不在国内为他罗织罪名;嘱意负责押解亚西比徳回国受审的人员于回程途中将其蓄意放跑,而亚西比徳最终叛逃至斯巴达,这更为亚西比徳的政敌们将亚西比徳彻底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提供了称手的政治把柄。这样,亚西比徳的政敌不仅堂而皇之地搞倒了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民主捍卫者的美名。而以亚西比徳的遭诬陷为开端,雅典人的帝国事业也不断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而逃往斯巴达的亚西比徳为自己叛国的行为做了如下理直气壮的申辩:

    “我过去被认为是一个热爱自己城邦的人,现在却与其死敌一道猛烈攻击她;……雅典真正的敌人不是像你们这样,在战争中伤害她的人,而是那些强迫她的朋友变成敌人的人。我所爱的城邦已不是我的祖国,我要恢复的更不再是我的祖国。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城邦的人,不是那种不公正地失去了自己的城邦之后,不去攻击她的人,而正是由于对她的眷恋要尽一切办法将她夺回的人。”(《战争史》,何元国 译,卷六:92.3)

    亚西比徳的上述言论,无疑是新时代雅典青年德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尚,放飞自我,把任性当自由,视节制为不必要的束缚。可以说,亚西比徳的灵魂结构,无疑是新时代雅典青年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亚西比徳本人的行迹,也是这种时代精神最为极端的表达式。

    图为法国画家让·莱昂·热罗姆(Jean-Leon Gerome)的作品《苏格拉底在阿斯帕西亚的家里寻找亚西比徳》

    透过对19世纪法国画家让·莱昂·热罗姆的相关画作以及柏拉图《会饮篇》中亚西比徳心灵独白的分析,任老师揭示了亚西比徳精神世界的撕裂:一方面,亚西比徳对乃师苏格拉底“沉思生活”所承载的美善正义心向往之,另一方面,亚西比徳却抵抗不住“行动生活”的极度诱惑,民主舆论追捧带来的飘飘欲仙之感,对不世功勋的强烈渴望。在柏拉图《会饮篇》中,就自己内心遭遇的纠结彷徨,亚西比徳做了如下袒露:“我强迫自己躲开他,就像掩耳不闻瑟壬的歌声一样,以免一直在他身旁坐到老。我在别人面前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有愧,羞愧是我身上找不到的,只有在这个人面前除外。因为我完全明白,当着他的面我不能违反他,必须照他的教导做,可是一离开他,听到人家花言巧语,我就打熬不住,被名缰利索拖着跑了。因此我躲开他跑得远远的,一见到他就想起自己的诺言羞愧得无地自容,甚至常常希望他不复存在于人间,可是如果他真的死了,肯定我会无比痛苦,所以我不知道应该拿这个人怎么办。……当他推心置腹的时候,谁都看见他肚子里的神像。这些神像我看到过一次,它们非常神圣地、金光闪闪地、无比美好地、奇妙地向我走来,使我感到必须五体投地地去遵照苏格拉底的愿望去做。……我是一个被蝮蛇咬了一口的人。我被重重地咬了一口,而且咬在最要紧的地方,这地方可以称为心脏或灵魂,……我在那里被爱智的言论咬伤了。”(柏拉图:《会饮篇》,王太庆 译,216B)

    讲座最后,任老师将亚西比徳和苏格拉底对观,指出,亚西比徳的遭际达到了政治人所能遭遇逆境的极致,修昔底德借助其手中如椽之笔,对政治人亚西比徳的遭际以及他如何与命运搏斗的过程,做了极为生动的呈现。亚西比徳及其背后的雅典帝国,无疑是修昔底德笔下的悲剧英雄,尽管英雄最终难逃命运的魔掌,但这种透过身体力行、艰苦奋斗以改变命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卓绝品质,无疑是人类在世精神的基本根基,命运之歌的悲凉与理性之力的阳刚,修昔底德将这一希腊悲剧精神的内核发挥至淋漓尽致的地步。在此意义上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毋宁是修昔底德创作的一部悲剧史诗。

    图为德国画家安瑟尔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的作品《柏拉图之会饮篇》

    与修昔底德笔下的亚西比徳彼此呼应,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同样经历了一位哲人所能遭遇逆境的极致。正如我们的孔圣人,即便被嘲讽为“丧家犬”,夫子仍初心不改,为天地立心。同样,苏格拉底时常遭时人嫉恨、嘲笑、殴打,直至最终以“败坏青年,另立新神”的罪名遭到指控,遭遇审判,最终饮鸩而死,但苏格拉底至死不改初衷,成为西方士人精神的丰碑,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柏拉图《申辩篇》表面上是雅典法庭在审判苏格拉底,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在审判雅典,帝国的灵魂遭遇哲人的严厉拷问。

    修昔底德与柏拉图,亚西比徳与苏格拉底,政治与哲学、权力意志与灵魂正义,如果说修昔底德透过政治人亚西比徳的遭际拷问帝国的政制,那么,柏拉图则透过哲人苏格拉底的遭际拷问帝国的灵魂。

    最后,任老师提出如下发人深思的疑问:究竟是谁“败坏”了雅典青年亚西比徳?是苏格拉底还是民主雅典?

    在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发表评论,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亚西比徳与古典时代精神转向、修昔底德陷阱、亚西比徳与阿喀琉斯之间的比较、雅典社会哲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等等,任老师都分别做了细致的解答。

    整个讲座过程中,任老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他在关键处借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诸如自媒体、粉丝群、饭圈文化、网络大V等,意在增强听者的现实代入感,在带领同学们更为直观地进入历史情境的同时,让听者意识到古-今、中-西政治的某些内在的关联性,可谓用心良苦。任老师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在许多根本问题的独到见解,令听者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透过修昔底德笔下的亚西比徳的悲剧命运,雅典帝国的兴衰浮沉,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需要反躬自省,认识自我,锻炼心性,净化灵魂,不辜负时代,也不辜负自己。

    上一篇:会议议程 | ​首届国家治理: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论坛

    下一篇:讲座预告|刘普:国内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