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7点,中环一号第52期读书分享会于线上,通过腾讯会议app如期举行。本期读书分享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孙彩红老师为全体MPA学生分享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
首先孙老师整体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陈年老书”。一是政府作为决策的制定者以及执行者,如何与公民形成互动,使得公民参与到民主政治中来,是政府应该首要思考也是长期思考的问题。公民参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的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公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参与方式?公民参与的时机如何选择?孙老师启发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籍并从书中找到答案。二是结合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来看这本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到政府领域,就要依靠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实现治理现代化。民主参与的实践也是落实和执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三是这本书在公民参与的理论层面上,详细表述了公民参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在实践、技术策略方面的具体分析,孙老师推荐同学们认真阅读此书一定大有裨益,收获良多。
其次是同学们的分享环节:
1、21级全日制班级-张丽璇同学
丽璇同学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整体上介绍了什么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公民如何行使决策权?特别强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通过行使公民民主权力影响决策机关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活动,并不是公民直接行使决策权。
2、21级非全周末班级-袁超同学
为方便同学们提纲挈领的了解本书第二章节的内容,袁超同学制作了PPT。在本章的最后,袁超同学指出,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理论。这个理论既要是一个平衡的观点,即一方面要包含早期管理理论中好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包含公共行政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同时这个理论又要是一个随机性观点,知道并发现公民参与方式选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优势所在,要重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选择适当的公民参与形式的问题,
3、21级非全周末班级-杨智雄同学
在公共决策中,需不需要公民参与?如果需要,如何确定公民参与的广泛程度?应该与公民分享多少决策权力?作者托马斯教授认为,根据政策问题的不同,公民参与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权衡不同。有的政策问题适合公民参与,但有些是不适合的,比如书中提到的FDA在药品管制中要考虑安全和效能约束的例子表述那样,不能笼统地说公民参与合不合适。因此,公共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当政策问题出现时,确定公民参与的程度。这个程度如何确定?作者在第三至五章引入一个理论模型: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来对公民参与需要进行判定。
作者在模型中提出五种决策参与途径:自主式管理决策、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民协商、整体式的公民协商和公共决策。
最后,这个模型显示,要实现有效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不能把公民参与本身当作是非评判的标准,应提前预测、界定问题,弄清楚要从公民参与中得到什么,确定哪些问题需要公民参与,以及参与的公众范围和形式。从而选择适当的决策形式,通过掌握公民参与的选择权而牢牢把握好公共利益的走向。
智雄同学通过认真阅读本书第三章节的内容并提炼出可供同学们参考的决策模型,使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孙老师温暖寄语,一是回顾总述全书研究成果和时代局限,二是肯定表扬同学们踊跃报名读书分享,认真阅读,通过PPT和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将书中公民参与的方式方法与时事紧密结合,进行了独立思考,见解独到深刻。三是鼓励建议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带着辩证批判思维去体悟每一本书籍。通过本次读书分享会,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满载而归,将继续坚持阅读,做合格的公共管理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