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1月8日,应学院王炳权教授热情邀请,青年政治学者、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加盟到政府管理学院2022年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的授课队伍中来。立冬时节多发雾霭流岚,熊易寒教授从自身治学成长经历出发,用“边写边做:以论文写作驱动田野调查”为题眼,带领社科大学子探寻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隐性过程,以求拨开思维之雾,洞穿学术迷思。
田野调查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以论文写作驱动田野调查”似乎是反直觉的。熊易寒教授回忆了自身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初心者时对论文写作与田野调查之间关系的认识,即“要先做田野调查,然后再开始写作。如果不掌握基本事实和素材要怎么才能进行写作呢?”,这也是在场大多数学子所持有的常识和定见。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以规范、干净、流畅且清晰的学术论文来展示,这极易使初学者产生一种错觉即社会科学的研究总是一种不断地对复杂的、混乱的且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的抽象、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户外的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书斋内论文写作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终点。在这样的观察视角下,社会科学的研究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线性的、机械的且单向度的过程,可能会丧失生机与活力,也丢掉了最为温暖的人性关怀。
田野调查的目的是在“无声处听惊雷”,我们的研究场景并不是一个精致静谧的人造箱庭世界,个体视角的感官观察在真实世界无尽的信息洪流中往往是无力和湮灭的,若是不写作我们便无法得知自身在进行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到底需要套用哪些研究方法、采用什么观察视角来掌握哪些客观事实,即使是在进行田野调查,也只不过是切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仍像一个生活在经验世界中的普通人用生活化的眼光环视身边发生的一切,听得“处处是惊雷”或“时时为死寂”。在这个意义上,论文写作它不再是也不能是田野调查在时间性的下一篇章了,其本身便是一个学习科学规范研究方法和积累相关领域知识概念的过程,而且嵌入到了田野调查中成为一个内在的驱动程序。学术研究并没有固定的先后之分,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要把“陈仓暗度”和“栈道明修”同时进行,在田野调查中眼、口、心共至,在论文写作时手、脚、脑并用,做到边做边写,边写边做,循环反复,实现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的辩证结合与高度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并非是论文的写作,而是要赋予故事和现实以意义。写作也并非社会科学研究的产出,其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论文写作固然是要去大胆地假设、谨慎地求证以得到足够具体且可靠的解释与答案。但我们被自身的好奇、着迷以及愤怒引领着投入到某一领域的研究中时,我们不能也不应将自身视为这个问题的终结者,而是要不断地把写作成果投入到现实中去验证检验,去激发后续的研究与争论,并以此为基础去开启新一轮的社会科学研究。
熊易寒教授本次授课信息容量大、研究案例足、操作指南清晰、思辨性强且哲理丰厚,不仅将自身一路治学走来的所思所感和盘托出,更把长期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倾囊相授。熊易寒教授鼓励同学们去长期地思考、阅读、观察和分析,捕捉到每次一的灵感、直觉与顿悟,在“平庸”——“精致的平庸”——“自负的深刻”——“精致的深刻”这条道路中不断地螺旋上升的,冀望每一位社科大学子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也将期待并持续关注政府管理学院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