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政言》杂志社“政·谈”工作坊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理事,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安全研究员,公众号政治学人的创办者,青年学者赵吉老师,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的田野调查的讲座。
讲座内容回顾
赵老师以自身做田野调查的学术经历阶段,来串联整个城市田野调查的基本阶段,讲座在轻松平和的氛围中进行。
起步阶段,赵老师分享了自己初期面对调研的心路历程,赵老师形容那是“最开始非常迷茫的阶段”,台下听众对此很有共鸣;随后,入门阶段,赵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浦东新区调研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观察得出的经验,强调要有对事实的最大尊重,放弃“理论偏见”;而为了事实,我们要在补缺阶段要进行三角互证,力求多方、全面地证实,对于即访即走的调查模式,赵老师指出其存在局限性,“因为你只能了解某一时刻大家对某些现象的理解。”
随后的议题阶段,赵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成都的调研经历,分享了成都基层较为完善的模式:提案附议制、居委会角色定位转变、不满+解决方案,并解释其有效性的背后的逻辑:通过系列举措实现了公办公事,居委与居民关系由对立变为协助,规避了情绪化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影响。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向听众展示了真实调研中如何主体身份参与式观察。
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成都的调研聚焦了过程,但赵老师发觉议题阶段为主导的研究过程当中,局限于写作和产出,而缺乏理论上的关切,于是在反思阶段,赵老师开始反思田野调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农村田野为基础的城市田野和农村田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今天的城市治理研究远没有,农村治理研究得出的,理论贡献更大?
回瞻复盘调研经历的过程中,他发现:忽视了生活在社区里面的人的主动权,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我后来发现我们的城市研究过度的关注了什么?关注了政府在当中的主动性,而忽视了什么。社区本身它自己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
随后,再出发阶段,赵老师分享了特色导向的调查中的行动规则,以及“四个关键”:如何回到学科、何种进入路径、如何真实可信、如何避免“八股”、何为进入街区。理论与实际联系中,既有方向性的指导,又不乏实际可行的一些小妙招。让听众见到了真正接地气的调研指导。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进入街区是去研究人的问题的,那么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最后是人,不能忘记我们是一个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学科,你看为什么很多人类学的著作最后反而我们都觉得更深刻,因为他紧紧抓住了人文这个关键的要素,所以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除了说你取证要科学化、包括我们访谈的编码呀技术化的要做好之外,人文的这个层面是不能忘却的。(要考虑)这个中国的基层文化而且各个地区的文化啊各不相同……”
互动环节
赵老师的分享过后,主持人有序引导听众与赵老师互动交流。老师同学都就自己实际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赵老师,赵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给出了可行可信的建议,在愉快又受益良多的互动中,本次讲座也走向了尾声。
如李强总理所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对于社科研究者以及我们学生而言,更需要躬身做学问的真本事,真精神。更要在实际的深入田野调查中,走进现实,关切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