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科学研究项目 学术报告会(八)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组织的第八场“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科学项目学术报告会在良乡校区北综合楼B317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会包含“基层公共政策执行中‘民呼政应’的边界”(2025-KYY-118)和“简约治理的现代再造:中国辅警改革的演化逻辑研究”(2025-KY-063)两个项目的汇报。报告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刘力达副教授出席点评,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孟庆曦作会议主持人,多名来自政府管理学院的同学受邀参会研讨。

    会议伊始,主持人孟庆曦向刘力达副教授和参会同学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会议背景和议程。本次学术报告会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部分为项目组负责人杨春扬和郝泽一作主题发言。第二部分为特邀嘉宾刘力达副教授进行点评。第三部分为与谈同学围绕汇报人主题发言进行研讨。

    在主题发言环节,杨春扬针对超大城市治理背景下“接诉即办”中出现的超职能诉求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深度访谈法进行了探析。该研究从社会、技术、政府多视角梳理既有文献,尝试区分出政民互动“模糊”与“清晰”两种状态,认为政民互动边界模糊的核心在于政府承诺、公众期望和政府能力的失衡与错配,并提出优化诉求筛选、柔化绩效评价、促进政企社协同等清晰化路径。相较于中期汇报,论文调整核心关键词为“政民互动边界”、拓展文献综述范围并优化框架。

    郝泽一以间断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采用过程追踪法研究了S县基层公安机关中心工作的变换模式。研究发现,该变换模式的结构基础由两部分共同构成:一是“条块结合”的管理制度与决策规则构成的政策运行的现实场域;二是以“平安中国”建设为核心的政策图景在观念层面的支撑。在行为选择层面,不成比例信息处理模型是核心行为逻辑,基于信息优先级差异与信息供给源不同而形成的随机过程是决定中心工作转换走向的关键。具体的调整机制中,正反馈通过模仿与自我强调两类路径强化政策趋势;负反馈则促进自我平衡,通过对上级指令、同级协作、下级执行中的调整和纠正,来维系政策运行的均衡状态。政策过程中瀑布效应、筛效应与摩擦效应的叠加作用,使得基层公安机关中心工作变换最终呈现出尖峰态分布特征,表现为现实中的“事故导向”趋势。

    在点评环节,刘力达副教授充分肯定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本次学术报告会的两篇结项论文进行了点评。她强调学术研究应具备问题意识,重视理论对话,分别对两位汇报人的研究框架、文献综述和行文风格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意见和技术性建议,鼓励同学们继续基于中国具体实践进行学术探索,以自身专业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参会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老师的指导对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

    与谈环节中,与谈人王琼琼、张四行结合两个汇报的核心主题与研究内容,从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层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修改建议,认为两个项目关注当下重要现实问题,紧扣当前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核心议题,在文献梳理、田野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材料丰富、分析深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规范性,将来可进一步完善问题提炼和概念界定,提升论文完成度。

    最后,主持人孟庆曦作总结陈词,对所有参会者的积极参与再次表示感谢,宣布本次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围绕中国国家治理具体实践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交流,参会者们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相关议题的认识与理解,充分彰显出我校浓厚的学术探索氛围以及社科学子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高涨热情。

    上一篇: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科学研究项目学术报告会(四)顺利举行

    下一篇: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科学研究项目学术报告会(三)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