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晚,第87期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望京校区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吸引了众多师生在线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之旅。
本期读书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刘普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刘普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真诚的分享态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部跨越两百余年的经典,带领大家领略其深邃的道德智慧。
读书会伊始,刘普教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接触《道德情操论》的契机,源于张春明先生对本书的推崇与重译。他坦言自己也是本书的新读者,抱着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心态进行分享。刘教授从译者的故事切入,强调了张春明先生为让经典更易读而付出的努力,进而探讨了本书与其更广为人知的《国富论》之间的深刻联系,指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雏形在《道德情操论》中已然显现,揭示了道德情操是健康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石。
刘普教授重点阐述了本书的核心思想: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即同理心或共情的能力,这是道德判断的根源。他深入剖析了书中提出的“公正的旁观者”假想的内心法官理论,强调正是通过这个内在视角,我们得以评判自身行为是否合宜,从而产生羞愧、自豪等情感,并约束自身行为。刘教授提炼出书中四句核心箴言,精辟概括了斯密的道德哲学精髓:1.人天性中存在关心他人命运的情愫。2.人不仅渴望被赞美,更渴望自己值得赞美。3.人的羞愧、欣喜等情感源于心中“假想的法官”的评判。4.对自身幸福的关心要求审慎之德,对他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正义与仁爱之德。
结合现代生活,刘普教授分享了《道德情操论》对当代人的八大启示:
1.职业选择。普通人依靠真才实学、专业技能、勤奋努力、诚实守信更容易成功;“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在当代社会依然有效。
2.自爱要有限度。自爱需有度,需收敛自大至他人可接受的程度,尤其在自身行为影响他人时。
3.人际相处。谈论个人事务需有所保留,避免过度期待他人兴趣;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4.面对挫折。陷入逆境时,应尽快回归社会,与陌生人甚至“仇敌”相处,展现坚强而非依赖怜悯。
5.财富观。避免过高估计财富、权力、地位带来的差异。内心的宁静是真正满足与快乐的基础。
6.进取心。既不过度追求虚荣,也不应自甘平庸、轻易放弃对事业地位的追求。适度的高傲优于过度谦卑。
7.教育观。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教育要引导人的虚荣心走向正确目标,鼓励追求成功的欲望。对年轻人的未来应抱有希望。
8.公共治理。仁慈是装饰品,应鼓励而非强制;正义是社会的基石,必须靠法律强制维护。立法需精准缜密、恰当公正,过松导致混乱,过严破坏自由安定。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极具价值。
当然,刘普教授也客观地指出了本书的局限性,这本书对人性过于理想化;部分观点如过于强调动机而忽视后果,不符合现代社会理念。再者是书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结以及西方中心主义表述,比如区分“文明”与“野蛮”民族。他强调《道德情操论》需结合时代背景理性看待。
在刘普教授分享过程中,线上互动区思想火花频现,同学们积极留言思考与感悟。随后的学生分享环节精彩纷呈:
首先是分卷领读方面,马赛、张方舟、尤毅、段紫坤、孙博、杜朝晖六位同学分别概述了《道德情操论》1——6卷核心内容。
随后进入了心得交流环节。高保麟、赵一明、付恬、孙莹、王泽玮、何沛珊、毛涣涣、胡咏荟、宋雯、姜人铭、孙德朝、付敏、王昀霄共十三位同学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生活体验,围绕“同情”“公正旁观者”“正义与仁慈”“效用”“审慎”“责任感”等核心概念,分享了阅读《道德情操论》的深刻感悟与现实启示,讨论热烈而深入。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刘普教授对同学们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同学们的认真研读和深入理解让他深受启发,并为自己能推荐此书感到欣慰。他转达了译者张春明先生对大家阅读热情的欣喜之情,并预告张先生正在重译《国富论》。
随着分享渐入尾声,本期读书会负责人康芸烨老师致辞。她衷心感谢刘普教授的精彩分享和深度参与,高度肯定了读书委员会全体成员在读书会筹备、宣传、主持、记录等各环节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康老师深情回顾了读书会陪伴同学们走过的学习时光,对已毕业仍坚持参与分享的全日制班同学表示感动,并勉励在校同学在论文阶段继续加油,祝愿所有同学都能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最后,第87期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圆满落幕。这场关于道德本源与人性光辉的思想盛宴虽已结束,但《道德情操论》所激发的哲思与启示,必将融入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引导大家以更审慎的态度、更正义的担当、更仁爱的胸怀,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追寻价值,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