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社科MPA导师为你读
—— 每月一师每月一书,
我们希望与你一起,
一路拾遗一路探寻,
一路发现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答案。
让阅读成为根植于心的习惯。
何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社科MPA学术导师
带了几届MPA的学生,也给同学们上课,逐渐对MPA同学的特征有了一定认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还来自不同的组织和单位。因为这个原因,上课时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时,大多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因此很发散,难聚焦,也就很难从某一个视角深入。这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短短三年内,给这些背景颇为不同的同学以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初步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这是我推荐此书的初衷。
上课讲概念,讲各种理论知识似乎并不难,同学们也能听进去。但如何用这些概念、理论去分析、解释公共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却很难。为什么难呢?
第一是教材。国内的公共管理的教材,大多是由知识点组合而成。这些知识点和现实的联系,特别是和中国公共管理现实的联系,论述的很不够。书中穿插的案例很少,即使有,也往往放在某一章的开头或末尾处,怎样去系统对案例进行分析,怎样使用该章节的内容进行阐发,往往非常少。
第二是公共管理本身是一个实践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对一个公共管理问题的分析,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我们该从哪一个学科入手?该从哪一个理论入手去给学生讲,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MPA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是多学科视角的,例如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组织行为学等。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在同一个学科有相对扎实训练的学生,他们基于已有的专业背景,全面地接触和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的各个课程,是可以的。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本科毕业就进入单位,原来的专业学习并不够厚实,且大家知识背景不同,又要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课,就容易学“花眼”。就是学了不少课程,却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学科知识体系,并相对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公共管理实践。
因此,当学院的老师请我为即将入校的新生推荐一本公共管理的入门读物时,我很犹豫。我觉得一个面面俱到的公共管理的标准教程,如果没有人指导,更容易看“花眼”,看完不知所措,可能还会发出感慨:公共管理到底是什么。
基于以上的问题,如何推荐书,我定下三条标准:
一是书的内容要基于某一个固定的学科视角,例如管理学,经济学,或者社会学。这样的书,因为是基于一个学科,因此整本书读起来不会感觉跳来跳去。
二是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分析问题上。知识点重要,但发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更为重要。这样的书,如果学生认真系统地读下来,会慢慢潜移默化地了解、熟悉、甚或掌握一个理论方法,就仿佛得到了一把钥匙,可以去深入理解一些现实问题。
三是这本书应该不是呆板的,晦涩难懂的。最好是由老师的课堂讲稿整理出来的。学生读起来相对轻松,仿佛在和作者面对面,听老师娓娓道来。
以上三条全都符合,不容易。所幸我找到一本,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周雪光先生的《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由课堂录音整理的,基本保留了讲课时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尽管讲的问题有时有些高深,但读起来最大化地保持轻松愉快。这或许能让同学们真心坚持读下去,读完它。这是第一个推荐理由。
第二个推荐理由是,该书是国际上都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家的作品。如此,保证了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却又准确而毫不含糊。特别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的这本书主要目的不是介绍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课程内容,“把有兴趣的学生尽快带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使之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通常使用的逻辑、概念和分析工具以及学术研究的基本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术研究者或研究工作常常是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自以为是但没有原则,直觉丰富但缺乏属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说,研究工作者使用很多的概念词汇,但这些概念词汇并没有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所以我们拥有很多信息但却不是知识;研究者常常很有主见,对许多现象和课题都有看法、评论,但是这些看法却缺乏一个持之一贯的学术思路和分析基础;许多研究者分析社会现象的直觉极好,时有惊人之语,但这些观察往往没有建筑在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许多学生的感受,与周雪光上文表达的意思非常契合。我相信,来攻读MPA的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之前“深以为是”的主见、看法、评论,逐步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理论方法之上,从而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不济,也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就非常适合。
第三个理由,是该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我以为,公共管理学习的基础,应该是对组织的认知和分析。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先天存在于一个组织中,公共管理首先一定是对一个组织的管理。组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该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课。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的书是可以拿来看的。不过,组织行为学的视野,与公共管理学所需要的相比,稍显狭窄。而周雪光的这本书,则不仅从社会学(融合了很多经济学学科方法)角度对组织内部进行分析,还对组织之间,组织外部,例如组织与市场,组织与制度等都有很多的论述。这为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组织、特别是公共部门,有非常基础而重要的意义。
第四个理由,作者是资深华人社会学家,且这些年来对国内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书中不仅有明快晓畅的理论介绍,更有非常多鲜活的案例分析,可供学生们认真学习思考。很多案例分析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例如,逢年过节时,工会干部往往要大张旗鼓慰问困难户。很多人认为这种慰问活动非常形式主义。周雪光则提出,如果这种做法是低效率的,形式主义的,为什么会长期存在?为什么不能通过一种组织设计来克服这种问题?
他从制度学派的角度,对此做了多个视角的分析。例如,他从合法性机制角度提出,工会的这种做法,是有意让上级部门和其他组织知道工会的工作业绩,从而得到组织的合法性,有利于工会来应对制度环境的压力。他还从领导者的效率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效率一定是针对某个群体或个体来讲的。送温暖活动,对于群众而且可能没有效率,但对于希望快速晋升的工会领导而言,却可能是高效率的。他也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了分析。上级机关下达命令,下级的每一层级单位和个人都会结合自身利益等来对信息进行解释,从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张旗鼓的送温暖和扶贫活动,可以将上级政府的意图直接传达给基层百姓,公众就会参与到对当地政府的监督中去,从而减少了信息传递失误被利用的问题。
这样的分析,显然要比普通报章上的时事点评文字高明太多。要更深入理解和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更好地从事公共管理工作,要写出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我以为最需要的,就是学习如何从一个坚实的理论视角出发,有理有据的分析。周雪光的整本书,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当然,说了这么多,这本书有什么缺点?对于MPA的大部分同学而言,尽管作者尽力做到深入浅出,但仍不可避免地旁征博引,而且在一些具体章节,内容会有相当深度。因此,读者要做好准备,可能需要时不时拿出来,温故而知新。随着学习的深入,每一次阅读时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这,也正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