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民建北京市委常委、民建东城区委主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树华委员在会上作了发言,他表示,“听了汪洋主席3月4日做的政协常委会报告,很受启发和鼓舞。民主、团结是人民政协事业的生命,民主、团结是人民政协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是人民政协薪火相传、长盛不衰的灵魂,民主团结是人民政协的永远高扬的旗帜和主题。”

张树华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十九大以来重要的政治理论创新和实践结晶,昭示着中国民主的鲜明特质和人民底色,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观、人民观,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以及人民至上的政治观、人民观。全过程民主是以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的民主。中国之治,是人民政治,是良政善治,是国泰民安,是安居乐业。
围绕自己关注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话题,张树华就其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呼吁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布局,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驱动力。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显著,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推进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环境恶化、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延拓、地缘政治冲突、世界经济下行、国际治理短缺等都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新的风险和挑战。
二是各国差异带来合作风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情、体制、文化千差万别,科技合作面临由合作国家(地区)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差异引发的风险。
三是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同时了解政策、技术、经济、法律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四是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准备不足。国内外发展环境差异较大,企业“走出去”面临技术风险、保护主义、汇率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等考验。
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体系化。构建全方位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补充完善现有合作平台机制,形成照顾各方利益的柔性联动机制。
二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培育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第一资源。进一步推动高校向通识教育转型,培养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的毕业生。通过继续教育,实现现有专业人才向国际化人才转型。促进“一带一路”各国科技人才交流。
三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生力军。进一步为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完善服务平台,推动我国科技型企业与共建国家创新主体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用、人才联培、成果共享”的深层次创新合作。
四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驱动力。以“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围绕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强合作研究,加强重点领域的前瞻性科技合作,共同参与,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共建 “一带一路”的核心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