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里,几万万中国人民积贫积弱,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在苦难岁月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义无反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斗争,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百年前“东亚病夫”到今天东方巨人的伟大转变。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推进社会保障实践,创造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保障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社会产品扣除理论被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之中。1922年,由中国共产党发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的《劳动法大纲》,规定了实行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和保护女工童工等。1930年中央苏区颁发的《劳动暂行法》对劳动保险作出明确规定。1931年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94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劳资两利”的思想,为后来解放区实行的社会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1948年东北地区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几乎将所有公营企业职工都覆盖进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关于劳动保险权和福利的实践和经验上升为治国方略。在当时已有的思想结晶和制度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国家/企业保险”模式,并将其写进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均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企业保险”模式迅速得以实施并逐步扩大,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国营农牧场、造林等产业和部门,人数已达1600万人,如果加上签订集体劳动保险合同的职工,享受保险待遇的职工人数已相当于国营、公私合营和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国家/企业保险”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体现的是社会的生产、消费、人力资源等完全由国家统一配置,在国民经济短缺的特定历史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富起来的道路。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得以建立并取得显著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成功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驾护航。第一,社会保障使法人企业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社会保障的建立,使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民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构建市场体制和塑造市场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劳动力成为市场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体制下职工严重依附于企业的局面,企业职工转化为可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流动的市场要素,并把亿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第三,社会保障成为全民共享的社会安全网。可以说,无论是就业年龄人口,还是非就业年龄人口,无论是高收入阶层,还是中低收入阶层,或是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已覆盖各个角落,织就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社会安全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第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收支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走完的路,中国政府由此获得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第二,以五项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数十项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并落地见效,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使14亿中国人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生育、失能和失智等风险时都有相应制度保障。第三,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手段的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创新。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第四,社会保障正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党中央决定连续七年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2020年,对部分地区和企业再叠加实施“减、免、缓”降费政策,这些举措成为反经济周期的重要政策组合选项,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始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社会保障领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一些短板。在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继往开来,为保障人民生活、增加群众福祉、维护社会公正、夯实社会保障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