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柴宝勇:坚持统一战线 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

    发布时间:2022-01-18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柴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和苦难。在这绵延、沧桑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深刻地体认到统一的可贵、团结的力量。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也屡克困境,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上,而统一战线就是党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关键密码之一。上下同心者赢,风雨同舟者兴。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也愈发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大价值:我们靠此赢得人心,赢得胜利,赢得现在,也势必更要靠此赢得认同,赢得信任,赢得未来。

    一、团结就是力量:深刻认识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统一战线是斗争的经验,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审时度势,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强大的统一战线来最大限度地团结可以依靠的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斗争和胜利中使党更加坚强与强大。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团结了国民革命的核心力量,使党的社会根基更加深厚;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工农力量,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抗日民族力量,使党的民族基础更加坚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更广泛的民主力量,最终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各党派力量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统一战线是治国的经验、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在统一战线的引导下团结在党的身边,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人心和力量根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人民”的范畴变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两阶级一阶层”。改革开放以后,统一战线越来越鲜明而彻底地体现从单纯的阶级联盟向广泛的政治联盟的转变,统一战线自身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邓小平讲,“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应当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统一战线的名称也经历了“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嬗变过程。胡锦涛指出,“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党的治国实践中,统一战线也内化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扩大政治基础、巩固执政基础的制度性的政治安排与治国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2018年3月,宪法修正案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构成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适应新时代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而对统一战线内在根基的深化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广泛、最强大、最持续、最稳固的力量支持。

    二、共识是基础: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携手奋战新时代,同心共圆中国梦。坚持统一战线,必须在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律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核心问题形成共识,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基础。

    深刻把握党的领导与统一战线的关系。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统一战线必须是党的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也正是由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才有核心、有力量,也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政治联盟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统一战线各领域各方面,巩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一切违背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言论和行动进行坚决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要有广泛的共识、认同基础,团结更广泛的群众和朋友,统一战线才能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基础。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于党外人士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不同认识和意见,要“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在包容和交锋中凝聚共识。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而非削弱党的领导,有利于改进党的工作而非影响工作,有利于加强团结而非损害团结。

    深刻把握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实践历程,统一战线的内涵从各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到各种爱国建设力量的联盟,显示出与时俱进、团结共赢的内在品质;统一战线的本质从阶级斗争的方式到成为团结合作的阵地,显示出多元共存、共谋发展的价值旨趣;统一战线的功能从阶级革命的动力到执政兴国的凭借,而现在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基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的胸襟和纵贯古今的视野,体现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新成就。总体来讲,不同时期、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也造成了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因而,不能用僵化、固化的思维看待统一战线,必须与时俱进,为解决好时代问题、谱写时代新篇而不断凝心聚力。

    深刻把握工作经验与制度建设的关系。统一战线首先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来的宝贵经验。毛泽东讲,“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作为一种斗争、工作的经验总结,需要特别注意策略、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多不多是数量问题,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是质量问题。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平等尊重、交友联谊、教育引导、利益统筹等基本工作方法,有力推动了各个时期工作的开展。而随着统一战线逐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统一战线也要融入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且必将继续作为独特的制度优势去统领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深刻把握凝聚人心与汇聚力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认同、态度上的“人心”和执行、行动中的“力量”二者必须要统一且形成良性互动,统一战线才能真正发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论述港澳台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古人说过的“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等名句来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统一战线工作“凝聚人心”的政治使命主要在于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凝聚最大的政治共识和巩固广泛的政治联盟。凝聚人心的目标在于进一步地汇聚力量,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进一步履行好“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等主要工作职责;在新时代,出现了新阶层、新群体等工作新对象,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等思维,实现对新群体的全覆盖、对新利益的全整合。

    三、携手创未来:奋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开拓创新,让统一战线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要积极推进政党关系和谐,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称之为新型政党制度,并将政党协商的概念置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宽阔视域下进行考量,为推动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发挥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势,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更为重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团结联谊功能,其根本落脚点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的顶层制度设计,优化小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实现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要求,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内,进一步丰富、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方法,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要积极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与共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是我国根据本国实践对世界各国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格局,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理念和新方针。我们要以此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形成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适时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式方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积极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治理体系。宗教关系与民族关系紧密关联,是中国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重大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在宗教领域要以“导”的原则来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主要着力点在于支持宗教坚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在宗教关系领域,统一战线要正确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下大力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建立健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制度规范,着力构建党委政府、宗教团体、宗教场所、社会力量“四位一体”的宗教治理体系。

    要积极推动阶层关系和谐,尤其要关注新社会阶层的利益。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要以推动全社会和睦相处、各阶层共同发展为己任。统一战线既要重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力量,又注重团结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既要重视传统工作策略,又要推进新的工作方式。健全民营企业家参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建言资政制度,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新把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效组织起来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密织网、广覆盖、有效用”。要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并着重关注国有企业党外知识分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和留学回国人员;要重点关注新社会阶层如律师、会计师、专利代理人、新媒体代表人士等专业群体的统战工作;要通过加强对社会组织人士的统战工作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变以单位为依托的传统统战思维和方法,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促进统一战线工作的转型。

    要积极推动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离不开广大海外同胞的力量支持。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地(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关系,以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目标推进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制度化发展。在港澳台、侨务领域,统一战线的视角不应局限于境内和国内,而是应该跨境、跨国并且从政治延伸至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要高擎团结爱国的大旗,站在实现港澳人心回归、台湾民心认同、海外侨心凝聚的高度,健全各种体制机制,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1943年,一首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团结就是力量》从华北平原响彻大江南北,成为鼓舞亿万中华儿女精神的磅礴力量。而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要坚持中华儿女大团结,更要依靠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王炳权: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与真谛

    下一篇:张树华、王阳亮:制度、体制与机制: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