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1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郑秉文在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澎湃新闻主办的“2022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当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寿命预期长、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发展速度快3个特征,我国的养老保险同时也面临制度抚养比快速提高、养老金缺口大、替代率出现趋势性下降压力等三大挑战。
三大挑战
郑秉文指出,制度抚养比正在快速提高,制度抚养比的变化将导致制度的其他参数发生变化。我国现行制度是现收现付的,也就是工作的一代交钱支付的养老金发给退休的一代。为了保经济、保就业,我们的缴费率是在下降的。抚养比在逆转,缴费率还在降低,这也意味着养老金的替代率应该是下降的。
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指的是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低于此水平的退休后生活质量将显著下降。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目前不足50%。
据郑秉文介绍,在收入端,我国基本养老金余额自1998年至2019年历年都是增加的,到2018年增加到了5万亿元,2019年到了5.5万亿。但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养老金结余下降到4.2万亿,2021年又回升到了5.2万亿。而在支出端,我们养老金已连续第18年增长。
“在过去的18年里,前一半时间每年增长幅度大约10%,进入新常态以后,GDP增速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速下降,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幅度也随之下降。2016年从10%下降到6.5%,然后每年都做一些调整。2022年,养老金的增幅是4%。”郑秉文说道。
养老金融工具首选个人养老金目前,我国正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是政府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团体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者构成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共同承担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在三支柱中,第一支柱仍然占绝对主导。
近段时间,个人养老金制度和相关配套办法先后落地,这也是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秉文认为,养老金融工具首选个人养老金。
郑秉文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属性存在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去中心化。第一支柱的中心是国家,第二支柱的中心是企业,第三支柱是由个人举办,从制度来讲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每个人都是账户持有人,每个人都是账户资产配置的决策者,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
第二,独立性。不依附于第二支柱,也不依附于第一支柱。尽管我国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都有个人账户,但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是独立的,与很多国家不一样。
第三,精算中性。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本金,一部分是来自于每年的投资收益,二者相加就形成了账户资产,所以第三支柱的本质是长期储蓄。
他认为,建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退休收入水平,让退休收入来源多元化。三个支柱加在一起,退休收入就像三条腿板凳一样,比一条腿稳定得多,可以增加我们的退休收入。
郑秉文举例称,目前第一支柱社会平均替代率是46%,假定这个人是一个社会平均人,收入是1万元,那么他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收入就是4600元。假定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是20%,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替代率是10%,这两个替代率的假定是我们制度设计的目标,这个人的退休收入合计达到76%,退休收入从原来的4600块钱提高到7600块钱,这个收入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最佳实践的结果。
“居民在银行的储蓄率是比较低的,低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平均在7%左右,相当于银行五年期存款的2倍左右。所以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第三支柱,有利于提高我们居民家庭的收益率,对个人也是有好处的。”郑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