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政府管理学院第五场中国社会保障前沿系列讲座在线上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首席专家王虎峰教授为广大师生作分享,主题为“分级诊疗:政策创新与实施路径”。
讲座开始,王海洲教授从胡塞尔和现象学的产生发展入手,胡塞尔在整理哲学史资料时发现虽然前人积累的大量知识,但各流派由于观点不同而互相争论,因而提出口号:转向事实本身。这一口号体现了现象学的本质追求,通过胡塞尔的重新定义,现象学成为一场哲学运动。他指出,对于政治学者来说,政治现象学是一种基础、友好且永无止境的方法论,并举了托马斯·马萨里克、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理查·舒格曼等人参政的例子说明现象学家与政治实践的紧密联系。
王虎峰教授由切身的研究体会引入,指出“分级诊疗”是十三五时期以来的热点词汇,之后分别从什么是分级诊疗;实行分级诊疗的理论依据;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对分级诊疗跟踪研究过程;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分级诊疗的效果及验证方式;分级诊疗向何处去及独立研究机构的作用等七个部分开展讲述。
在第一部分,王教授首先谈了部分人群对于“分级诊疗”的误解,并结合“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模式”和“守门人”制度等相关国际定义,从疾病治疗、制度安排及就医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分级诊疗做出了界定,并强调分级诊疗是一种分工合作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
在第二部分,王虎峰教授从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理论、卫生经济学效率原则及疾病转化转归规律三个角度为大家系统梳理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分别详细阐释了相关理论在分级诊疗制度中的体现。他指出,分级诊疗是一种医疗服务市场中管制性质的制度安排,其本质在于政府作为一个关键的行为者介入医疗市场中的医疗服务供给的过程,并从医疗市场的特性、信息问题与医疗市场、参保人与医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脚投票的条件等方面说明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合理性。
在第三部分,王虎峰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式分级诊疗提出的背景,并从供需结构的角度辨析了全民医保取得成功与医改取得成功之间的差异性。之后王虎峰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医改研究中心对于厦门市分级诊疗工作的研究历程。在结合广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虎峰教授指出中国的分级诊疗应该以慢病为主,而有管理的连续医疗正是分级诊疗真正的内涵所在。
在第四部分,王虎峰教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自2009年以来我国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并重点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王虎峰教授指出,明确各层级医疗机构定位是做好分级诊疗工作的基础,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是分级诊疗工作的核心,自愿原则是当前试点阶段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问题,要把握好机制转变和利益平衡这个关键点,使分级诊疗逐步深入并能持续发展。在广泛结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虎峰教授将目前分级诊疗的三大难点归结为:基层接不住、医院放不下以及患者不乐意,并提出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路径。
在第五部分,王虎峰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简要为大家介绍了对厦门市分级诊疗效果所开展的评估研究,这部分内容对同学们启发颇深。
在第六部分,王虎峰教授重点与同学们探讨了分级诊疗中上下级联动的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激励将内部与外部的动力相结合,如何将个性化与精细化引入医联体,如何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机制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在第七部分,王虎峰教授认为,独立研究机构应该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多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关注政策前期的研究、政策的出台与制定、政策进展的跟踪、政策效果的评价、政策成果的推介等方面的内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王虎峰教授积极交流互动,王虎峰教授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薛在兴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