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真正源泉是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暑期来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五届“践行”社会实践开启。近日,由政府管理学院刘力达、王海莲两位老师与6位来自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本硕博学生组建调研团队,前往江苏省淮安市参加共青团淮安市淮阴区委举办的“淮才可遇因你而来”淮阴区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化传承专题实践调研。
忆先人探非遗解码淮阴文化基因
6月30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参观张纯如纪念馆。走进馆内,张纯如先生的大幅照片映入眼帘,她目光中的坚毅似乎在叙述着她为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而不懈努力的往昔。馆里陈列着她的著作、手稿和影像资料,每一件展品都让人感受到她为正义发声的决心。张纯如女士用她的笔,让世界听到了真相的声音。她的勇气和坚持,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捍卫。


随后,师生团一起参观了淮阴非遗馆,馆内展示了包括“淮阴马灯舞”“传统瓷刻”“淮阴布艺”“新渡剪纸”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阴非遗馆通过高清影像和文字展示,全方位展示了淮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意义和价值,让大家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接着,师生团又参观了毗邻的母爱公园,该园以漂母施饭韩信的“一饭千金”典故为型而建,花草葱茏中,母爱公园道旁,矗立一尊尊母爱题材的雕塑,亭台楼阁间处处流淌着“母爱之都”的温情底蕴,让大家对淮阴的文化根脉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30日下午,师生们赴新渡口街道体验非遗项目十八翻的制作。非遗传承人魏师傅讲解道,该工艺需以近百张白纸错位胶粘,经裁切、染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师生们在其指导下,将预制的月牙形纸片粘贴于木条间,待定型后轻翻操作,手中器物即刻变幻出月牙、圆球、花朵等多样造型。指尖与纸张的互动间,非遗技艺的精巧构思与匠心传承可感可触,师生团在十八翻制作中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红土地兴产业刘老庄写振兴答卷
7月1日上午,调研团队赴淮阴区刘老庄,实地考察刘老庄村碧根果产业园。碧根果因经济价值高、收益时间长、市场潜力大等优点每年每亩带来超万元的产值,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和管理费壮大集体经济,在未来将按照“建万亩基地、创亿元产值”的奋斗目标,继续打造以实现5年内3万亩碧根果片区为主体,以二产、三产协同发展为两翼,以“镇农业公司牵头、企业为主体、村集体领办”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碧根果之乡新名片。


随后团队与刘老庄老书记开展座谈。我们了解到,刘老庄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坚持以“刘老庄连”精神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近年来从易地搬迁、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到移风易俗,通过土地租金、产业分成、民宿分红等多元收入渠道,刘老庄不仅有精神富矿,也有物质底气。

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刘老庄烈士陵园,新四军八十二位英雄与日军血战于此,全连将士壮烈牺牲。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珍贵的烈士遗物,无不彰显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他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视死如归”。刘老庄精神也早已融入淮阴人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代淮阴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踏汉风溯文脉领略千年治水智慧
7月2日调研团队再启程,开启一场汉文化之旅。上午师生团赴马头镇参观枚乘书苑。汉赋大家枚乘的智慧之光穿透历史,其不朽名篇《七发》,不仅奠定汉大赋根基,更以“七事”劝喻修身,其蕴含的深刻廉政思想,在当代成为党性教育鲜活教材。书院旁就是清口枢纽遗址,这是中国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之一,从宋代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淤积之困,到明清巧筑闸坝、调控水位的治水伟业,清口枢纽彰显了领先世界的治河思想和人文精神。


午后,师生团前往高家堰治水文化馆,该馆始建于东汉的石堰,历经宋元明清迭次加固,默默守护着江淮大地,被称为“水上长城”。馆内清晰勾勒其演变,南宋黄河夺淮,洪泽湖成关键水域,高家堰肩负泄洪重任,师生团漫步在环洪泽湖大道,遥想当年漕船穿梭于闸坝之间的盛景,古代水利工程的系统性与高效组织力令人由衷敬佩。


三天行程,从张纯如纪念馆的历史沉思到刘老庄的产业田野,从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到汉代水利的智慧之光,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聆听故事。历史记忆需以敬畏之心守护,非遗传承要在创新中活化,乡村振兴需让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与文化底蕴的土地,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图文:2024级MPA全日制张荩、程子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