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连接大世界,新治理服务新人群。义乌,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汇聚全球客商,成为中国观察国际流动人口服务与治理的绝佳窗口。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政府管理学院薛在兴教授、康芸烨老师的亲自带领下,一支由6位博、硕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践行”社会实践义乌分队,肩负“服务型政府视域下国际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以义乌为例”的调研课题,踏上这片开放热土,深入这座商贸名城的教育基地、国际社区、市场枢纽、金融机构与基层治理前沿,在稠城热土上探寻“聚沙成塔”的治理密码,感悟“融通四海”的开放格局。
探寻开放前沿共研商贸新局
2025年6月30日上午,调研团队首站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210万种商品如星河铺展,日均客流量超22万人次,生动展现着“世界超市”的独特魅力。调研团队穿梭于各商位,与经营户深入交流,了解商品种类、销售模式和出口渠道。商城负责人介绍,这里商品联通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调研团队成员感叹,这座市场不仅是中国商品的交易枢纽,更是对外开放的鲜活缩影。

移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站式通关、物流、金融、法律服务映入眼帘,外贸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智能通关系统操作流程,展示数字化手段如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双方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跨境服务效能等议题展开讨论,调研团队成员积极建言献策。

午后,国际贸易劳动争议仲裁庭内气氛庄重。调研团队旁听模拟仲裁庭审,了解涉外劳动纠纷处理机制。负责人介绍,仲裁庭依托专业团队和多元调解模式,有效维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

最后一站,调研团队走进全球数贸中心。作为数字贸易创新高地,数贸中心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了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展示了数字贸易全链条解决方案,以及直播带货、跨境云仓等创新应用场景。调研团队与企业代表就数字技术赋能外贸转型升级、培育贸易新业态等内容进行了广泛交流。

育才融四海治理贯东西
2025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义乌调研团队深入义乌工商学院、义乌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鸡鸣山社区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国际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生态构建与多元社区治理实践,揭开“世界小商品之都”在人才培育与基层治理领域的创新密码。
调研团队首站踏入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见证了“创业基因”如何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体系。该校依托义乌市场优势,构建了“专业学习-创业实践-跨境孵化”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其国际创客服务站已吸引来自24个国家的35个创业项目落地,2024年外贸营业额达2.68亿元。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团队打造的“中亚版淘宝”翻译平台、非洲学生主导的亚马逊代运营项目等案例的成功,彰显出“小商品+跨境电商”的独特的创业路径。

移步国际教育学院,作为义乌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核心载体,其“商务汉语+创业实践”培养方法成效显著。学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生源覆盖74个国家,形成与义乌外商结构高度匹配的生源格局。学校创新推出“学习签证转工作签证”政策通道,允许国际学生以“工位注册”形式成立公司,实现“在校孵化-毕业落地”无缝衔接。该校国际学生毕业后超70%选择在华创业,仅在义乌注册的外资企业就达235家,成为“一带一路”贸易人才培育的标杆基地。

午后烈日下,被誉为“联合国社区”的鸡鸣山社区向调研团队展开治理长卷。来自74个国家的1388名境外人员及29个少数民族群体在此共居。社区在创新“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机制引领下,充分利用15个大网格与75个微网格覆盖至外籍商户聚集的写字楼,通过“党员联楼栋”“外籍志愿者排班”等方式,实现治安管理、文化活动的精准服务。通过“大党建”,打破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形成高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其立法联络站4年来参与32项国家级法案意见征询,8条建议被采纳,成为基层声音直通中央的“民主窗口”,生动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运行。
社区还开设全国首个社区级汉语培训中心,11年来服务12万人次。在文化融合层面,社区打造“中外共庆传统节日”品牌,组织蜜枣制作、书法体验等活动,同时培育“国际老娘舅”“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队”等自治力量,其中由伊朗、尼泊尔商会骨干组成的议事会,已成为解决外贸纠纷、优化服务政策的重要平台。

探路数字丝路共建服务生态
2025年7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义乌调研团队继续深入义乌市场一线,走访新丝路e站国际创业孵化基地、义乌促佳贸易有限公司及词林社区国际服务中心,聚焦跨境电商服务生态构建与国际化社区融合治理新实践。
在新丝路e站,调研团队考察其垂直孵化体系:11层创业孵化区设42个开放式工位与16间灵活拼接办公室,以“拎包入驻”模式降低小微团队成本;12层成长加速区为20~50人企业提供可改造单元;13层法律护航与14层财税支持层则覆盖知识产权、税务合规等专业服务,构筑金融创业融合生态平台。

义乌促佳贸易有限公司展现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公司首创“全球一件代发”系统,海外卖家授权店铺后可同步商品信息、自动回传订单,由国内仓直发或海外仓就近配送,服务全球120万注册用户。非洲市场复制该模式成效显著,尼日利亚团队运营单店月销突破90万美元。

在常住78国1300名外籍人士的词林社区,新启用的“一带一路”国际志愿者服务站提供15项政务便民服务,配备英/阿语警力,月均办理事务300余起。社区创新“以外管外”机制,12国“外籍食安监督员”参与管理辖区35家国际餐厅,占全市80%。土耳其商户奥兹坎扎根义乌创业,自称“新义乌人”。由30名外籍志愿者组成的“奈德之家”调解团队年化解涉外纠纷百余起,以“洋娘舅”模式精准破解文化差异矛盾。


电商链通全球数字育才启新
2025年7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义乌调研团队,走进浙江卓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国际陆港电商城及义乌市直播电商协会开展实地调研,聚焦义乌市电商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开展交流探讨。
浙江卓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义乌市政府授权的俄罗斯采购商服务中心,在“一带一路”政策倡议下,依托中欧班列,充分发挥中国义乌采购便捷化、多样化优势,为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提供全方位贸易采购及品牌服务。在促进中俄两国企业落地、拓宽中国品牌海外市场、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由义乌市市场发展委指导管理,经义乌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行业性、地方性社团组织,为义乌市跨境电商企业搭建一站式交流合作平台。在座谈期间,针对协会服务内容、义务创业优势、跨境电商人才缺口、电商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协会担当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

国际陆港电商城,由国际陆港集团投资开发建设,作为浙江省重点工程,以电商城党委为核心,完善统战、群团组织框架。集党务、政务、人才、文化、大数据服务、增值服务为一体,构建完整的电商服务生态链。依托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电商直播,双创培育孵化四大平台开展服务,促进电商企业健康发展。

义乌市直播电商协会,致力于促进资源融合,推动行业发展。调研团队参观协会选品区、直播区等办公运营场地。调研了解企业服务内容,包括开展直播及运营人才培训,组织品牌-主播-供应链资源精准对接、定期举办行业峰会等业内交流活动,提供业内合规经营政策解读、咨询等服务。义乌市直播电商协会在拓展行业市场,构建行业生态,带动青年人才创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跨境生态护航新业权益
2025年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义乌调研团队深入义乌跨境咨询、跨境金融、物流、新兴业态市场,走访了思凯咨询公司、稠州商业银行、红狮集团以及义驾山社区,深入了解对外国来华投资兴业人员的便利措施以及对新业态特别是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相关情况。
在思凯咨询公司,调研团队深入了解外商服务咨询业务:公司通过100场外商沙龙对3575人次进行集体咨询与培训;面对面宣讲,公司邀请客户并联系有关单位,搭建沟通议事的桥梁;线上洽谈,通过直播访谈客户,推动外商与供应商高效对接。

在稠州商业银行,调研团队与相关领导深入坦诚交流。企业相关领导介绍了商友卡功能、汇款T+0以及拓展非洲小币种市场业务等创新举措,同时也详细说明了公司引进外国留学生拓展客户、青创社区工位注册公司以及在CIPS业务上的进展。稠州商业银行作为地方商业银行有着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深耕跨境金融业务,为跨境贸易提供了金融便利。


在红狮集团,团队了解了物流实时监测平台、红旗书屋、红色电台、一站式服务站等创新措施。红狮集团将技术与监管结合,在提高安全和效率的同时,将红色党建与创新形式结合,将党建融入实践。

最后一站,团队来到十分特殊的义驾山社区。在老城区夜市与餐饮发展聚集区,外卖骑手成为社区最大务工群体,但作为新形态的外卖配送业务依然存在难以管理的问题。针对外卖员休息问题,社区提供了骑手充电站,配备空调、饮水等服务;对于子女教育及安全问题,社区开设托儿学堂;对于新骑手提供电动车优惠租赁和电池优惠更换服务。但由于社区夜市经济发达以及经济发展类型的原因,常出现多纠纷、多警情的现象,社区针对难防、难管、难教育的问题,由社区人员轮换实行夜间加班巡逻、发动群众群策群治等措施保障安全。

在康芸烨老师引领团队深入基层的躬身实践中,义乌分队满载“服务型政府”前沿实践成果踏上归途。从国际商贸动脉的脉动、跨国社区共治的智慧,到数字丝路的革新图景,让政管学子深切体悟了“聚沙成塔”的治理伟力。未来当以此次调研为基,将义乌经验解码为改革良策,把网格治理、跨境服务、骑手保障等鲜活案例转化为咨政建议,以青年之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生生不息的社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