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授权点建设报告(2021年)

    发布时间:2022-04-01 来源: 浏览次数:

    第一部分: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一)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计划从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具体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就我校而言,将培养目标凝练为一句更加精准的培养使命: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效领导者。

    (二)学位标准

    修完规定学分,经课程考核达到相应标准,在知识层面达到标准;经过工作单位和实践环节的历练,在能力层面达标;完成学位论文,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达标;经考核,在政治素质方面达标。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特色

    我校公共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效领导者”。为实现这一培养使命,我校创新发展出ART培养模式,即行动式、研究式和团队式的三式结合。

    A(action)行动式:通过调研、访学、参观等形式进行学习;

    R(research)研究式:通过议题设置、课题研究等形式对某些现实问题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T(team)团队式:通过小组形式,集体完成某些教学目标。

    培养形式多种多样,但ART培养模式贯穿于课程、比赛与展示等各个培养环节。

    (二)师资队伍

    1.四支师资队伍

    四支师资队伍形成互相配合的师资体系:授课教师队伍,约30名;学术导师队伍,约100名;实践导师队伍,均来自实践领域,担任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学者型官员,约35名;实训教练队伍,在能力训练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约10名。

    2.师资队伍的主要数据


    人数

    年龄

    学历学位

    职称

    30~40

    40~50

    50~60

    本科

    硕士

    博士

    副高

    正高

    社科院内导师

    112

    16

    61

    25

    1

    6

    105

    42

    59

    社科院外导师

    14

    0

    3

    7

    0

    3

    11

    1

    13

    社科院外导师的职业领域分布

    社科院外导师均为与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职业领域来源为:5人来自其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海大学等国内高校;9人来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方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或企事业单位。

    (三)奖助体系

    MPA奖助学金体系仅针对全日制学生,助学金发放对象为全日制非定向生,每月600元,由学校助学金办公室按季度发放;奖学金分新生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两项。和其他专硕相比,MPA奖学金类别、金额及获奖比例都明显偏低,学院正在做多种途径努力,致力于提高奖学金名额分配比例及奖励额度。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我校MPA招生,从2004年首次招生开始,一直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有着严格、规范的选拔流程,即使在生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不放弃。

    同时,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压力,招生部门也积极走出去,通过招生宣讲、提前面试等方式,提前锁定优秀生源。

    2021年,MPA招生计划为148,实际招生数量162,100%为第一志愿录取。招生数量比2020年增加?

    (二)思政教育

    我校非常注重MPA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坚持将思政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深受同学喜欢,教学评估分数遥遥领先。第二,在其他课程中大量设计课程思政的理念。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等课程,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三)课程教学

    1.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对2021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

    2. 根据疫情实行弹性授课形式

    2020-2021学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主要以线下线上授课形式进行。疫情较紧张时,以线上为主,疫情缓和时,以线下为主,同时同步开设线上腾讯会议直播课,以方便有需要的学生。

    (四)导师指导

    明确导师职责,定期访谈导师,了解指导情况,加强对导师的评估,确保指导质量。

    (五)实践教学

    我院MPA积极与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寒暑假或学期中到合作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挂职锻炼、志愿服务、创业教育、毕业实习、项目对接与合作等方面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合作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包括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杭州富阳区委组织部、河北衡水市团市委、山东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房山区发改委等部门、房山区拱辰街道、中国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房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

    每年寒暑假期间启动“践行”社会实践计划,为MPA在校生提供深入观察中国、研究中国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夯实成长根基。

    (六)学术交流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通过参赛,达到交流学习、提升学术能力的目的。

    (七)论文质量

    通过如下六项措施确保论文质量:第一,严把开题关,一定范围的不通过,让学生和导师充分重视;第二,加强过程管理:在各个关键节点提前部署、提前提醒,对学生论文进行阶段性调研;第三,严格执行学校相关制度规范;第四,坚持匿名评阅环节;第五,对于个别论文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不设限,以一定的不通过率来起到警醒的作用;第六,加强服务:通过一些论文写作方法的讲解和班主任辅导等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多维度指导和服务。

    通过上述方法,近年来,论文质量比较平稳,每年会有一些优秀论文产生。

    (八)质量保证

    1.督查措施

    (1)提升领导层次,更加重视MPA教育的顶层设计。科教融合之后,我们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成为学院下设部门,我们集全院之力建设MPA教育中心,统筹层次更高、领导更加重视、师资更加充实,同时对MPA工作的检查督促也更加严格和规范化。

    (2)定期对MPA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学院成立之后,包括MPA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规划性、统筹度大有提升。学期每学期每年都会定期对各项工作的实效进行跟进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规章制度

    (1)强化师资管理:增加MPA任课教师管理和MPA指导教师管理等制度;

    (2)强化学位管理:从学校层面出台一系列加强学位工作的制度,完善了学位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

    (3)更新MPA培养方案:对MPA的培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九)学风建设

    1严格考勤:每节课程,MPA教育中心都安排专人进行考勤统计,课后对学生整体出勤进行汇报公示,对出勤不理想的学生予以提前警告,对超标准的学生予以重修。整体上,我院MPA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授课教师的反馈也较好。

    2严肃处理违纪学生:2021年,有一位同学涉嫌学术不端,学院经过查实,对该同学进行了严肃处理。在班会上,将这件事作为案例,进行了具体生动的学风教育。

    (十)管理服务

    1.管理:加强信息管理和目标达成

    (1)加强对MPA学生的疫情信息管理:疫情期间,利用学校的防疫系统,加强MPA学生信息报送,确保疫情防控无死角;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疫情防控联系人,由班主任负责,每天上报防疫信息;对MPA学生的出入校,进行严格的审批。

    (2)强化培养目标的达成: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师资进行调整,吸纳更多高质量师资参与MPA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了学位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开题到答辩,都有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这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服务:突出职业辅导

    (1)强化招生服务:完善考生服务系统,提升考生服务质量;

    (2)丰富教学内容:从学院层面统筹讲座,扩大讲座范围,拓展MPA学生学习意愿的满足;

    (3)加强职业辅导:继续拓展校友资源,坚持“校友进课堂”计划,邀请多位校友走进课堂,为在校MPA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和学习指导;继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为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和测评;扎实落实“社会实践”,为MPA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先后前往杭州富阳、河北邯郸等地进行社会实践。

    (十一)就业发展

    2021届毕业生109人,就业107人,就业率达到98.16%,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公共管理领域,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其中党政机关69人、事业单位21人、社会组织1人、科研院所2人,合计占比85.32%,其余14人就业单位为企业,涉及到的行业包括建筑、能源、科技、医疗、教育等。

    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北京地区44人;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23人,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3人;传统工业能源集中的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10人、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天津)11人;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发达的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2人;生态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2人;转型发展经济蓬勃的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12人。

    四、服务贡献

    (一)为全国各地公共部门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人才分布如11就业发展中所列。

    (二)为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每年组织案例大赛,大赛中的案例,以同学们在各自工作岗位的实践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对公共管理实践提供大量丰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等方面,案例丰富。

    (三)为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将优秀人才输送到社会实践基地,投入一线工作,为这些部门的工作和问题解决带来了大量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第二部分: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还在探索之中

    学校、学院层面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出台细化,便于引导更多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到MPA教育工作中来,也便于激励现有教工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二)对MPA教育规律的把握和重点工作的突破,还有待加强

    MPA教育如何做深做透,需要学校和学院有专人关注思考,引领此项工作走向纵深。例如:

    1.课程质量如何得到普遍提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中心有一些在教学方面比较优秀的任课教师,但如何在全院范围内引导更多教师重视MPA教育、针对MPA教育特别做更多教育教学的探索?需要有一整套方法和思路,在现有绩效考核体系下进行大胆尝试。

    2.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扩大?MPA教育非常重视案例教学,我院也有一些教师善于运用案例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其普及率和专业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加强?如何引导教师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是一个摆在所有MPA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3.论文质量如何提升?虽然学校层面加强了制度建设,但保底性的制度,最多只是在流程科学化方面起到了作用,能从“压力”角度部分影响导师的指导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工学矛盾突出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从“动力”角度激励导师和学生投入更大精力到论文中、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仍然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探索的话题。

    (三)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前瞻性略显不足

    目前,全国MPA教育正在探索高质量认证工作,意图通过认证工作提升MPA办学质量。第一批举办院校已经纷纷开展了国际国内的认证工作,部分院校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校作为第二批办学院校,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始布局和设计,似乎前瞻性略显不足。

    第三部分: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和常态化机制建设

    1.尽快理顺学校与学院层面的责权利关系,通过学院部分的自治权力,在制度上激发教职员工对MPA教育的参与热情。

    2.成立学院层面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MPA教育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目标和责任,对MPA工作进行分步骤、有重点的突破

    1.明确对MPA各项工作的考核,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有实效。

    2.加强规划性,从教学质量、论文质量等方面着手,有步骤有重点地落实各项工作。

    (三)开始着手布局教育质量认证方面

    通过向兄弟院校学习、结合学校双一流工作,尽快布局MPA教育质量认证工作,结合认证工作来对工作进行分步骤的推进。具体建议包括:

    1.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此项工作,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

    2.在人员调配和激励方面给与一定的倾斜。

    上一篇: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