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讲座信息 > 正文

    讲座回顾 | 王浦劬教授:国家治理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13 来源: 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10月11日晚,政府管理学院2022学年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特邀请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了题名为“国家治理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的前沿学术讲座。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王炳权教授主持。

    研究国家治理的角度复杂多样,有关国家治理的著述汗牛充栋,我国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然十分丰富,王浦劬教授从这个基本判断出发带着师生们开启了本次有关国家治理的思维之旅。可当我们站到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高度去反思当前国家治理研究时便会发现,在纷繁复杂的国家治理实践与国家治理理论研究成果的背后,学界尚需要在国家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方面进一步地达成共识。王浦劬教授用三个“元问题”穿透了千头万绪的治理理论之间的隔膜以及所带来的迷思,串联了当前我国国家治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表现样态,构建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王浦劬教授解释的第一个“元问题”便是“什么是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治理”概念既在传统中国有着绵长的发展史,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又开始大规模地运用,且在党的十八大后“治理”概念又吸收了新时代的精神。王浦劬教授总结了“治理”概念的四个基本涵义即一种实践的专项活动、一种管理的抽象概念、一种理政的结果和状态和一种治国施政的道理。当“国家”与“治理”相结合成为“国家治理”时,我们不应当囿于一般的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或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视角之中,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唯物辩证关系出发,将“国家治理”看成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功能函数、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及国家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关系。

    针对第二个“元问题”,“什么是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王浦劬教授删繁就简,描述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六个特征: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孕育在中国现代化道路总历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趋向新社会主义文明所展现出的治理形态;从“国家——社会”唯物辩证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与优化;从实质内容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双重关注与有机结合;从结构目标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精神内核、依凭的是中华民族优秀奋斗品格、贯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评判标准上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建设运行和治理绩效视作为标尺。

    对前两个问题的阐述归根结底是要给第三个“元问题”,“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找到牢靠的落脚点。王浦劬教授强调必须要紧紧抓牢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党的建设带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在这个历程中,以优化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为主线,既进一步完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磅礴伟力,又最大程度地释放与培养社会多元活力,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协频同步,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统筹推进,在不断“评估——改进”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高质量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共治。

    本次讲座,王浦劬教授不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师生带来了有关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其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生动形象的原理讲述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令学子们受益匪浅。王炳权教授代表政府管理学院感谢王浦劬教授为社科大学子所带来的饕餮学术盛宴,并邀请王浦劬教授继续关注学院建设、开展学术交流。

    上一篇:讲座回顾 | 杨阳:法家体制,还是儒教国家——“大共同体本位”何以可能

    下一篇:讲座预告 |王浦劬:国家治理基本理论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