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讲座信息 > 正文

    读书会回顾|中环一号第82期《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 浏览次数:

    读书会回顾|中环一号第82期《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


    2025年3月30日19:00,第82期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举行。本期读书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三级研究员、政治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徐海燕教授

    ,为同学们解读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E.S.SAVAS教授的经典著作《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本次读书分享会由2023级MPA全日制班杨梓棫同学主持,2023级MPA全体同学参加会议。







    一、嘉宾导读

    会议伊始,主持人杨梓棫对徐海燕教授百忙之中参与会议表示感谢,并对本书作者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E.S.SAVAS教授,译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周志忍教授及本期读书会导读嘉宾徐海燕教授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由本期读书会嘉宾老师进行内容导读。徐海燕教授指出本书蕴含的三层逻辑:第一,民营化并非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治理观念的变革。第二,随着政府的核心职能向监管者、设计者、把关者转变,政府面临着更高的制度能力要求,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规则体系、监督服务绩效、保障公共利益。第三,E.S.SAVAS教授不仅在理论上重新定义了政府边界,也在实践上为公共治理的改革提供了路径和工具。徐海燕教授表示,对这一理念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就是书中“政府不是要做所有事,而是确保所有事都被做好”的表述。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实际蕴含着对于治理结构、权责、逻辑、契约安排及伦理正当性多重问题的系统性回答。







    进一步的,徐海燕教授带领同学们进行思考,将E.S.SAVAS教授的理论放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会带来哪些“拿来”的可能,又会存在哪些“水土不服”。徐海燕教授描述了垃圾处理、民营教育、高速公路、棚户区改造等多个中国发生的PPP模式实践情境,探讨了我国政府对于效率与责任、监管之间的关系处理,尤其是探讨我国政府在顾及全体人民利益的立场下,如何作出价值选择。徐海燕教授强调,必须在尊重国情差异,在考虑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从本土出发,在借鉴西方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发展适应中国现实的民营化路径。   在导读的最后,徐海燕教授抛出五个关键词并进行阐释,包含“边界”、“能力”、“信任”、“合法性”、“中国经验”,启发同学们把本书当做公共部门运作方式的洞察结晶深入咀嚼、思考。

     

    二、同学分享

    导读嘉宾分享完毕后,来自2023级MPA的11位分享者选取不同剖面对本书展开分享。

    23级集中班黄亮的探讨主题是:中国“逆民营化”现象的典型案例、动因、反思及未来趋势分析,他认为中国的“逆民营化”现象(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重新收回已民营化的公共资产或公共服务)是近年来在特定领域出现的政策调整,其背后必有政治价值、经济逻辑、社会利益、公民诉求等综合因素的驱动,主要从动因、典型案例、争议反思及未来趋势展开分享。

    23级周末班赵刚的的探讨主题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第二部分分享——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机制与治理智慧”。他通过梳理物品四象限这一理论框架和十种供给机制,以及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表达核心观点:成功的民营化需要“政府智慧”——既要放开竞争,又要筑牢监管防火墙。

    23级周末班宋琦琦的探讨主题是:《物品分类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的边界——以萨瓦斯“物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为核心》。该主题分享的核心内容是:萨瓦斯基于排他性与消费特性将公共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可收费物品、共用资源及集体物品四类,主张按属性选择治理模式:政府兜底集体品、市场主导私人物品、公私合作可收费品、产权约束共用资源。中国PPP实践印证该逻辑,为平衡效率公平、应对数字治理挑战提供理论框架。

    23级周末班孙旺的探讨主题是:从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谈民营化改革。他认为,萨瓦斯这一著作指出,民营化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该理论对我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民营化理论通过把本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合同外包的方式给民营企业,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民营企业成为公共服务的供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对于今后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23级集中班于心健的探讨主题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几点批判性思考及我国实践探索分析》,这位同学围绕本书展开批判性思考,剖析书中关于民营化和PPP项目的观点,指出其在公平性、公共价值、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历程及新阶段爆炸式增长的原因,为深入理解作者相关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提供一点参考。

    23级周末班葛晨的探讨主题是:《我国PPP模式现存问题及解决困境的相关对策》。部分地方政府将PPP视为新融资工具,企业单纯靠PPP炒作概念,前些年国内的PPP项目呈非理性扩张态势,主要存在“满天飞难落地”与匆忙“硬着陆”两大困境。在这之中,制度供给不足是最根本的问题,政府信用风险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未来PPP发展道路依然漫长,但总体趋势向好。

    23级周末班周怡昕的探讨主题是:物品分类视角下的公私部门角色重构研究——基于《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分析。该同学的分享基于《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第三章,以"排他性"与"消费特性"为分析框架,将物品服务划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共用资源和集体物品四类。通过剖析不同物品属性与供给方式的内在逻辑,揭示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动态角色:市场主导个人与可收费物品供给,政府承担集体物品供给责任,共用资源需产权界定或集体干预。研究指出福利物品的公共化漂移现象及其治理困境,强调把握物品特性对构建动态公私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为当代公共治理提供理论启示。

    23级周末班赵一清的探讨主题是:《民营化的阻力》。该同学的读书分享基于本书第十一章——民营化的阻力,从操作和法律层面梳理公共服务民营化受阻碍的原因,以及工人、公共官员和官僚们、商界和公众反对民营化的原因。其次,盘点反对民营化的理由,并以撇脂现象为例进行反驳。最后举中国湖北十堰市公交系统民营化受阻的例子,说明政府应在推动民营化过程中负起监管和保障责任。

    23级集中班吕丽婷的探讨主题是:合同承包。本次读书分享会,她聚焦于本书中的“合同承包”部分内容,探讨了合同承包在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分析其有效性的根源在于引入竞争机制,而非单纯依赖私营部门。同时提醒需审慎推行,做好前期研究与后期监管。结合中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行PPP模式的实践,展示了合同承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23级周末班王博雅的探讨主题是:读《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民营化的实践”。这位同学认为该章节主要讲述了萨瓦斯教授关于民营化的实践路径、全球案例以及实践过程中对于效率与公平的争议与思考,她结合中国实际,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讲述这一部分的阅读感悟。

    23级周末班祝兴杰的探讨主题是:合同承包公共服务的优势、困境与优化路径。他阅读发现《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第七章,专门围绕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合同承包作为民营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两点优势:一是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降低政府支出成本。同时,合同外包、合同内部承包也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比如控制成本上升、信息偏差带来的合同监管难题等。由此,萨瓦斯提出了“管理者参与的竞争”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更多优势,但是执行中也可能面临困境,需要政府部门转变理念,对公私部门一视同仁,鼓励充分竞争。正如萨瓦斯所讲的,如果公共和民营部门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提供同一种服务,竞争将会更有效,公众的受益会更大。

     

    三、总结点评

    徐海燕教授在读书会总结中指出,同学们的发言展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深度,通过多维视角对著作进行了解构与重构。黄亮同学以"逆民营化"为切入点展开结构性案例分析,王博雅、赵刚、于心建三位同学分别从实践机制、比较政治学视角和跨文献研究角度形成互补性分析框架,构建起支撑著作核心观点的"三角支架"。部分同学聚焦具体维度:赵一清结合中国情境反思制度设计缺陷,葛晨深挖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宋琦琦等从物品分类理论延展至制度设计路径,祝兴杰则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将学术表达与政策语言有机融合。

    整体而言,发言者突破文本复述框架,立足中国现实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理论进行回应与转化,既体现扎实的微观分析能力,又展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政治敏感性,通过小切口探讨折射出治理现代化的大命题,实现了学术思辨与现实关怀的深度结合,充分彰显研究型读书会的思想密度与学术价值。






    最终,徐海燕教授表示,“我们今天的这种读书,不仅是在复述一本书,而是在重构一套理解,大家不是在讲一本书,而是通过一本书在看世界”。徐海燕教授希望同学们接下来能把自己今天的思考继续带入自己的研究论文和调研中去,因为读书会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读,而是更让我们有的想,有的问和有的说。



      撰文| 2023级MPA全日制班 周恒宇

    校对| 2023级MPA非全集中班 王丽颖

    2023级MPA全日制班 杨梓棫

     

    上一篇: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第83期预告|《当代公共政策研究路径:理论、议题与视角》

    下一篇:读书会回顾 | 中环一号第81期 《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