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服务 > 校友风采 > 正文

    吕晓勋:卖秋葵的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19-08-24 来源: 浏览次数:

    473136

    吕晓勋,社科MPA2015级校友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现挂职河北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第一书记。

    今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习近平总书记与身在于营村的吕晓勋进行了连线交流,有亲切问候,也有谆谆激励。

    “我真的感到倍受鼓舞。”驻村1年多的吕晓勋黑了、瘦了,摘下眼镜的瞬间,耳边露出了被太阳晒出的眼镜架印迹。

    “总书记叮嘱我们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乡村带来新变化。”吕晓勋说,“总书记的话好温暖,一字一句我都默默烙在心里。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我该去做的。我会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于营村的脱贫故事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是一个890多人的贫困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自然资源匮乏;农民收入80%以上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近1/3……过去,于营人只能靠天吃饭,面对贫困几近束手无策。滦平县是人民日报社的对口帮扶县。2018年8月,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吕晓勋来到于营村担任村第一书记。

    在此之前,虽然没有做过农村工作,但他相信,“脚上有泥,心中自然就会有底”。走街串户,“扫街”搜集民意……无论是抱怨,还是希望,在吕晓勋看来,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就是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刚刚三十出头的他,骑着一辆自己买的电动车,走街串户,融入于营。

    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吕晓勋手绘了两张涵盖4个自然村的“于营村引导图”,标注出每一位有房农户的姓名、位置、所属小组,以及是否常住。两张引导图被放大打印后,贴在村部办公室,极大地方便了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

    “带红框的代表2018年脱贫户,带蓝框的代表往年脱贫户,紫色框的代表低保、五保、重病、残疾户,绿色的代表一般户,黑色半框代表长期不在村”,在村部办公室,吕晓勋详细介绍了图中的示例。通过这两幅引导图,贫困户的姓名、状况一目了然。

    发展产业,是帮助老百姓脱贫的关键。2018年以来,于营村抓住发展契机,依托县里“一地生四金”模式(组织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或贷款入股龙头企业变股金,就地打工挣佣金,盘活资源入股合作社变现金),以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为根本,不断激发老百姓自主致富能力。入股兴春和农业园、入股华朗食品企业、光伏项目等等,对贫困户实现了至少一项全覆盖。种种举措,使得全村不少老百姓能在项目里务工、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冬天,对于营村而言,是个温暖的冬天。这年11月,经过村委会反复统计核实,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297人;其中已脱贫92户,29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11%下降至2018年的0.22%。

    于营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扶贫推进的背后,有酸甜苦辣

    “当时隔三差五就有村民找到我,说村里啥时候能还债。”吕晓勋说,“白花花的欠条攥在手里,有的几十块,有的成百上千块,都是早年村里雇用村民做工欠的钱。”

    陈年旧账,难倒新来人。正值扶贫的关键期,村集体账上已捉襟见肘。“但如果不还,村民们的情绪肯定会影响扶贫项目在全村内的开展。”吕晓勋忧心忡忡。

    那天召开的村务会,气氛格外凝重。到场的村干部有的不吱声,有的叹气。

    “这账必须得还上!”吕晓勋咬咬牙下定了决心。

    会后,他和村主任陈永展开了艰难的筹钱之旅,村集体、搞外联、入股企业预支……终于勉强凑够9万多块钱。

    吕晓勋说:“扶贫,也得‘扶气’。‘扶气’就得让村民服气。把气捋顺,让心靠拢,拧成一股绳,扶贫就有劲儿了。”

    2019年,于营村迎来新气象

    春天的气息催人奋进,2019年于营村建设新规划,已跃然纸上。

    2019年2月11日,于营村谋发展新春茶话会开到了温室大棚。

    52242

    图为吕晓勋(左一)和村干部们一起,探讨如何发展高效农业、扩大百姓就业渠道。(记者 陈宝云摄)

    “到去年底,村里绝大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咱们要着力巩固和提高脱贫质量,筑牢防返贫堤坝。”2月11日,于营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人民日报编辑吕晓勋在于营村谋发展新春茶话会第一个发言。

    在今年3月的一次村两委会上。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试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管理相对简单的作物。因为此前对秋葵的生长条件、种植技术、市场前景有一定了解,认为适合在本地栽植,吕晓勋在会上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473136

    图为“第一书记”吕晓勋

    至于秋葵是不是能在河北滦平县于营村种植,作为一个农业的门外汉,吕晓勋对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全国两会期间,吕晓勋一方面通过搜索央视专题节目、期刊论文,寻找秋葵项目在村里落地的可行性;一方面利用周末时间赶到天津,向种植秋葵多年的杨代显,请教秋葵种植的经验。

    有了成功案例,以及大量资料作基础支撑,回村后吕晓勋开始向村民“推荐”。由于秋葵在本地普及度并不高,老百姓听到名字后,往往将其和另一种植物“油葵”混淆。经过反复讲解,部分村民表示愿意尝试种植这一新鲜作物。和村两委、包村乡干部、驻村工作队商量后,决定利用之前网友捐赠的爱心资金,以及报社的部分扶贫款作为启动资金,在村内流转10亩左右土地试种。恰好此时,滦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领导带队来村考察,提出可邀请种植专家,给村里开设秋葵种植技术培训班。有资金基础,有技术指导,有县、乡、村干部支持,种秋葵的事算是有了眉目。

    2398B6280BC6

    如今,这些分散在全村的个人试验地,连同村中心的10亩秋葵示范园地,每天都有上百斤的稳定产出。经过分拣、包装,或在线上销售,或直送县城超市、酒店,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尴尬。

    213936

    吕晓勋说:“记得刚开始栽秋葵苗时,有人还在为秋葵是油葵还是辣椒的变种而争论;现在有来村的游客观赏秋葵,从采摘方式、营养价值,再到烹调方法,村里人都会热情地说上几句。秋葵园地管理员老于,听说秋葵冬天价格卖得高,几次和村两委提出了想尝试冬季暖棚种植秋葵的想法。对秋葵的态度,由怀疑到接受,村民的思想转变,令人欣喜。在村容村貌发生改变的同时,村民的生活状态、工作态度也有了新的改观,相信这才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应有的精神气质”。

    今年初,经过与北京一家设计公司的多次沟通讨论,于营村未来的整体建设规划方案基本确定下来。村民广场、林荫绿廊……一个个新地标跃然纸上,一个既有颜值、也有内涵的幸福村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于营村的秋葵熟了

    5EEC36

    亲爱的朋友,您好!这是人民日报社对口帮扶的河北滦平贫困村——于营村,自主发展的第一个农业项目——秋葵。这是一种养生保健蔬菜,有【补钙、补肾、减肥、护胃、降血糖】等多种功效。每天清晨5点,秋葵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采摘。中通快递,当天发货,全程冰袋护体,保证新鲜。北京地区次日上午到,其他(除特别偏远)地区第三天到。欢迎扫图片二维码尝鲜,帮助建档立卡户有尊严地增收。非常感谢您支持扶贫工作!

    【购买链接】

    https://yx.people-health.cn/html/Product.html?id=182

    于营村第一书记 吕晓勋

    上一篇:优秀校友代表陈旭寄语

    下一篇:校友路 | 张洋:重新出发,文化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