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第三届“国家治理”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30日,第三届“国家治理”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建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蔡礼强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学术研讨会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资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国家治理”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承办,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支持。研讨会围绕“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208所高校825名同学的559篇投稿,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经两轮专家匿名评审及组委会决议,最终评选出本科生组获奖论文15篇,研究生组获奖论文20篇。

    本次研讨会设本科生分论坛与研究生分论坛,来自北京、广州、吉林等地共计40余人参会进行讨论学习。本次研讨会围绕“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涉及政治社会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等多个研究领域,采用“线上+线下”的办会形式,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者与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家治理的前沿议题。

    开幕式

    研讨会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蔡礼强院长为论坛致开幕辞。首先,蔡院长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向参会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其次,蔡院长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老师和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并向与会师生表达了殷切期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69de759920cf6d57c4296e2eb2c96a1

    随后,与会嘉宾与参会师生共同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开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正式开启了上午的学术盛宴。

    本科生分论坛

    本科生分论坛在上午召开,分三组进行讨论,共包括政策分析与制度研究、社会调查与实证分析,以及治理理论与实践探讨三个议题。本科生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汤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张昊等专家学者作点评发言。

    分论坛一:政策分析与制度研究

    在分论坛一中,参会同学围绕“政策分析与制度研究”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汇报。中山大学的董婕同学以《异质性激励工具与数字政府治理:效率与公平能否兼得》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政府治理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张君老师对其汇报给予表扬,并建议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部分,并加强对层级政府间的对比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禹涵同学的《“有编不用”缘何产生?——基于T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博弈论分析》,通过“有编不用”现象的博弈论分析,揭示了T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的深层问题,张君老师给出了其研究需进一步明确前提假设和论文结构等建议。

    天津师范的时玉青同学在论文《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耦合”:府际博弈视角下赤水河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中回溯赤水河的治理实践,剖析其治理策略的内在机理。张昊老师建议其加强文献综述和创新点的阐述,并优化数据指标的呈现方式。

    分论坛二:社会调查与实证分析

    分论坛二聚焦于“社会调查与实证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的税宇航和曾柏岳同学在论文《居住环境感知、村民政治信任与制度性政治参与——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跨期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跨期数据,分析了居住环境感知、村民政治信任与制度性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汤峰老师点评时着重强调了因果推断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刘逸凡同学在《开放型通道经济建设与城市投资环境——来自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证据》中分享了关于开放型通道经济建设与城市投资环境的研究成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汤峰老师对论文的模型、选题等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数据的实际分析、论文投稿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出建议。

    随后,南京理工大学的杨科靖、郑元尧、吴扬团队在论文《界面变迁中政府回应路径阻滞的生成与消解——基于肥西县数字治理的调查分析》的汇报中,从肥西县数字治理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界面变迁中政府回应路径的生成与消解,汤峰老师鼓励其多引用国际文献以丰富研究视野;最后,华东理工的赵培涵同学则通过调查实验,在论文《危机情境社会动员中政策叙事的作用——一项调查实验》中揭示了危机情境下政策叙事的作用,汤峰老师建议在操作化过程中增加前测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分论坛三:治理理论与实践探讨

    分论坛三则围绕“治理理论与实践探讨”展开。南开大学的王杰同学为我们带来《以教促治:社会学习视角下村民学校赋能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天津市L村的个案研究》的汇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张君老师对论文结论的可推广性方面给出了一定建议。

    苏州大学的肖人杰同学在《社区情感劳动的多元协同特质》中,通过社区研究领域的情感转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情感在社区治理与互动中的核心作用,张昊老师在问卷设计、指标操作化、论文分析等方面提出建议。

    最后,厦门大学的康方沉、唐瑞雪同学为我们带来《因“散”而困,由“聚”得治:整体性治理何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浙江省龙游县为例》的汇报,指出了浙江省龙游县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整体性”治理的新路径,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张昊老师在案例选取等方面给予肯定,并在地域的可推广度、描述的细节等方面给出改进意见。

    研究生分论坛

    下午为研究生分论坛,共包括区域协作与基层治理策略、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创新以及治理模式探索与案例分析三个议题。研究生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海燕,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崔炜,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鹏等专家学者作点评发言。

    分论坛一:区域协作与基层治理策略

    在分论坛一中,与会同学就区域协作与基层治理策略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冯博以《关系型领导力:元治理视角下区域协作治理中领导者的行动策略》为题,深入剖析了领导者在区域协作治理中的角色与策略。徐海燕老师肯定了其模型的适用性,同时在研究内容、案例、数据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康传彬与任昊杰则通过《中央隐形在场背景下地方跨流域合作治理何以有效——以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行动“鲁豫有约”为例》的研究,展示了跨流域合作治理的成功案例,崔炜老师指出,该研究选题新颖,理论框架完善,案例分析深入,对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的张璐洋同学带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视阈下的基层立法参与机制优化研究——基于立法联系点的调查实验》,通过实验法创新性地探讨了基层立法参与机制的优化问题。陈鹏老师认为,该研究逻辑清晰,规范意识强,但建议在理论建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本土化理论,以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吉林大学的李艾蒙同学以《基层运动式治理视阈下的共谋行为何以持续:一个制度—行为框架》为题,深入探讨了基层运动式治理背景下共谋行为的持续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制度—行为”框架来解析这一现象。徐海燕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为理解基层治理中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她鼓励李艾蒙同学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细化理论框架,并加强实证研究,以验证和完善其提出的模型。

    广州大学的刘婧同学则围绕《基层政治生态制度化何以实现——基于L区政治生态“制治”模式的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分享了她在L区政治生态“制治”模式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崔炜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评价了刘婧同学的选题敏感性和实践探索精神。他认为,该研究对于推动基层政治生态的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刘婧同学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实践经验,形成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成果。

    分论坛二: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创新

    第二个分论坛则聚焦于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央民族大学的韩明阳博士生以《数字乡村、政府干预与农村共同富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来自中国31个省市的经验证据》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对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得到现场老师的高度评价。陈鹏老师点评时指出,该研究视角开阔,创新性强,并建议在方法运用上更加聚焦于某一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加强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吉林大学的张迪和何芳共同带来了《基层治理转型中的“数字泛滥”现象:形态、归因及调试》的报告。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揭示了数字泛滥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如过多不实用的数字化平台、信息孤岛、数据重复采集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徐海燕老师首先肯定了报告选题的前沿性和现实意义,认为数字泛滥是当前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徐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数字泛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制度设计、技术选型、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调试方案,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

    西北大学的陶莉同学则带来了《遮蔽与突围:人工智能赋能廉政建设的设计框架和建构路径》的报告,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廉政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崔炜老师的认可。崔老师认为该研究结合了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同时,崔老师也建议进一步深化理论探讨,细化人机协同的难点与提升策略。

    分论坛三:治理模式探索与案例分析

    第三个分论坛集中展示了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案例分析。南京大学奚潇锋同学的《政府行为如何促成农民工创业集群发展——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的分析》深入剖析了政府行为对农民工创业集群发展的影响。陈鹏老师点评时肯定了研究的实际价值和方法创新,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理论假设和增强方法严谨性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卢素文同学的《“经营形象”:村干部角色建构与资源匮乏型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基于赣北清湓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则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村干部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策略。徐海燕老师点评时指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性,但在学术表达上还需进一步深入。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与浙江大学的颜廷旺、陈绚联合研究的《当“树典型”遭遇“媒介化”——基于朝阳群众的“过程-事件”分析》则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传播的新变化。崔炜老师对其选题敏锐性和理论分析框架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进一步分析大环境变化和构建理论模型以更好地展示内在逻辑。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琼琼作了题为《空间生产、治理变迁与农村多样化发展——基于对X县成立城乡统筹试验区的观察》的报告,展示了在农村治理的语境下,空间生产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改造与重构,更包括社会关系、权力结构、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陈鹏老师指出,文章在案例选择、分析结构、观点阐述和论证方面整体表现不错,并可从明确空间关系、区分和深化主要问题讨论、以及增加范式之间的比较与局限分析等方向上继续改进。

    闭幕式

    闭幕式上,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建云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黄书记指出本次论坛的三大特点:参与广泛、议题丰富、教学相长。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历届中参与学校最多、论文数量最多的一次。论坛议题丰富,研究方法多样,紧扣国家治理主题,展现了青年学子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此外,黄书记对业内同行及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与指导表示感谢,并指出将在总结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努力将下一届研讨会办得更好。

    黄建云书记最后寄语与会同学:“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构建善治的中国语境、探寻良政的中国道路贡献青春力量。”他鼓励大家在广袤的大地上且行且思,不断前行。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青年学子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携手共进,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百年扶贫的理论与实践》(王爱云著)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下一篇:政府管理学院凝心聚力促发展 全力以赴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