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 预告通知
  • 专家观点
  • 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
  • 课程班
  •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生活动 > 正文

    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 淬炼灵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延安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03 来源: 浏览次数:

    为了积极响应《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号召,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关于开展第三届“知行社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部署要求,2021年7月27日至7月29日,在团延安市委城工部的支持下,由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刘哲、王海莲两位老师指导的党史学习实践团,来到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体会延安精神熏陶下的红色文化风貌。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其主要内容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用延安精神坚定信念、强化使命。此次延安之行学习延安精神,是一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第一站 宝塔山


    始建于唐代的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从危机重重走向光辉胜利的13年革命历史。

    在延安宝塔山景区,实践团采访了宝塔山分公司经理孟文梅,孟文梅对宝塔山景区各大景点作了详细介绍,对景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作了回顾,孟文梅还着重强调了景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希望广大游客能够对景区建设建言献策,期待为前来观光学习的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红色旅游体验。

    在调研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摹崖石刻,“高山仰止”、“先忧后乐”、“泰山北斗”等石刻文字醒神夺目,展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的宝塔,成为游客们最为喜爱的文物建筑,游客们络绎不绝,纷纷留下合影。实践团还游览了摘星楼、烽火台等景点。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回延安》,深情赞颂了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在中国抗战史上的贡献,成为各地游客慕名前往延安学习革命历史的红色佳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指出,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第二站 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央老一辈领导人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发起的军民协作、共同劳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距离延安市中心四十多公里的南泥湾旧址,实践团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区采访了旧址主任左铁。说起南泥湾精神,左铁系统回顾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带领军民把“没有人烟的荒山”建设成“陕北好江南”的感人故事。左铁列举了大量大生产时期的艰苦案例,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粮食吃,首长就带头打猎挖野菜;没有衣服穿,就把棉衣里的棉花拿出来当夏衣穿,把长裤剪掉当短裤穿……讲到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左铁用三个数字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由衷的敬佩,“30多万亩荒地变良田,窑洞1000多孔,房子600多间”,这正是毛泽东笔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体现。左铁最后还讲到,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充分调查研究论证作出的决定,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体现。

    在调研中,实践团看到了三五九旅遗留至今的千亩水稻田,一睹“昔日烂泥湾”如何变成“陕北好江南”的革命风采。实践团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由6个单元组成的展览生动再现了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分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产自救、共渡难关,屯田军垦、保障供给,组织起来、丰衣足食,工商并进、全面发展,劳动光荣、精神永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我们凝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代青年也当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南泥湾精神。

    第三站 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和中央机关在1938年至1947年期间的居住和办公地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重温党在杨家岭时期的革命历史,对青年学生知党爱党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表现出的优良工作作风。在旧址入口后面的一间窑洞里,实践团采访了旧址党支部书记、主任侯振龙,这间狭小的窑洞也正是侯振龙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侯振龙详细讲述了党中央在杨家岭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以及中共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历程,讲述了大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艰苦朴素、为民服务的案例。侯振龙回顾了自己从一名景区讲解员到景区负责人的人生经历,谈到正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老区发自内心热爱,才使自己将青春和事业奉献在杨家岭、奉献给老区人民。侯振龙还对青年学生送上寄语,希望青年学生能够在革命老区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在调研中,实践团学习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窑洞故居等,深刻体会了党在延安时期的艰苦条件和奋斗历程,认真学习了延安精神的精神要义,从党史中学思想,在实践中悟精神。

    第四站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


    老红军、老八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今天的中国虽已不再饱受欺凌和压迫,但那些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牺牲奉献的老红军、老八路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聆听老八路、老红军讲述革命故事是实践团此行最重要的党史学习内容,对个人来说,也是人生最值得纪念的宝贵经历之一。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坐落在宝塔区枣园街道,化境优美、风景宜人,是全国唯一以“八一”冠名、为老红军、老八路提供养老服务的疗养机构。实践团为了此行采访,积极响应敬老院号召,提前做了核酸检测并全程佩戴口罩,为年事已高的老红军、老八路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采访环境。

    在采访中,80多岁的辛合年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他在西藏11师31团的抗战故事,团长王学礼带领部队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在即将胜利的时候不幸中弹牺牲,王团长的牺牲激发了战士们心中的义愤,战士们愈发勇猛,胜利赢得了战争。辛合年老人还回忆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余致泉师长带领战士连续打了17仗获得中央褒奖的光荣故事。

    90岁高龄的李福功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却精神矍铄,参加过蟠龙、沙家店、瓦子街等战役,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自己15岁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西北野战军当通讯兵打击胡匪的英勇事迹。讲到胡宗南曾夸下海口要三个月拿下陕北但却半年都拿不下来,老人异常开心;讲到战争时期年轻人步行几十上百公里前来参军,老人由衷的赞叹当时的年轻人思想觉悟真是高;而谈到国民党军队,老人不屑的说他们只是为了利益而没有团结起来的战斗力。李福功老人为我们介绍了部队的组织结构,后勤保障等情况,详细讲述了自己参加蟠龙战役的始末。采访末尾,李福功老人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年轻学子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八一敬老院之行,实践团聆听了老红军、老八路为民族独立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情怀,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认识。我们也将谨遵革命前辈的教诲,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五站 弘扬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扬延安精神的应有之义,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举措。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窑洞里,实践团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画省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农民画协会会员李福爱。李福爱讲到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对延安传统剪纸文化非常支持,但是从上到下的支持难以解决剪纸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信和喜爱。另外,李福爱还谈到剪纸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只有同行业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加大盗版打击力度,才能刺激具有知识产权的优秀非物质文化得到弘扬和宣传。采访末尾,李福爱现场高唱了一首陕北民俗信天游,并补充到,好的作品一定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

    在延河大桥旁边的文化广场,实践团采访了拥军秧歌队的负责人张先生,他表示秧歌队是为了老年人身体健康、为了陕北传统大秧歌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而自发组织的。在文化广场,实践团还见到了水笔书法,下象棋等活动,我们都一一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广场活动的参与者都对延安传统文化和生活充满热爱和支持。

    傍晚7时许,沿河大桥旁边的拥军秧歌,落日余晖,在宝塔山的背景映衬下,呈现出一副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壮丽画卷。我想这也许就是延安精神熏陶下的红色文化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与落脚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此次党史学习实践的关键在于学史力行,通过深度探访延安革命老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伟大革命历程,认识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将充分利用此次延安党史学习活动,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努力充实自我,奋发图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一篇:“接诉即办”初体验——房山区拱辰街道实习心得

    下一篇:工作是生活,也是学习 ——房山区发改委暑期实践队第一周纪实